2018年5月13日星期日

華藏工程 主題:地藏菩薩是誰?我們的生命藍圖如何展開?


華藏工分享稿及課後報告

日期:201858日 
:晚上7:00-9:00
地點華嚴學會

主題:地藏菩薩是誰?我們的生命藍圖如何展開?

題材:2008 檳城 地藏經 海雲和上開示 第一集


內容大要:
佛教發展概略
地藏菩薩的地位在哪裡?
「菩薩」是什麼意思?
地藏的作用
學佛學什麼?
人生的反思
用現代語言講解佛法


一、課後報告


這次華工開始對地藏講記的學習,也希望大家可以慢慢學習華工這個模式。因為各人的準備不同,各人的分享模式和內容都有不同。帶著聆聽、欣賞、接納的精神,我們可以更加充實自己的成果。

傳統上,地藏經被推為佛門孝經,這與尊祖重孝的中國文化相結合,成為流通最廣的經典之一。另外,經中所帶出的因果關係,也正是基礎佛教中經常會強調的理論部分。經本的字面意思不難理解,讀來也沒有玄之又玄的文字,修法就主在誦經、禮拜、念聖號、供養、齋戒這些地方,人皆可行。很自然,地藏經被視為最佳的入門經典之一,也是修資糧的入門之處。

海雲和上的開示,沒有從這些傳統的講法切入,而是從佛教發展中地藏菩薩的定位去展示他的意涵。當然,地藏是福德門的入門本尊,但他在整個行法中的那個本願,是由始至終貫串於整個行法當中。福德門的修持就重在把那個本願實踐出來。

地藏還讓我們起著反省、檢討的作用:在開始的時候,他指導我們入門,反思人生;在摸索尋找歸途的時候,自己反思「這樣做對嗎?」、「可以做得更好嗎?」,也正正在發揮地藏這個生命因素。

日常生活中,除了自身的地藏菩薩,還可以見到很多不同的「地藏菩薩」。例如引導邊緣少年的社工,又如開導前路的師友。分身百千的地藏菩薩,就遍佈於娑婆中,只在於我們有沒有留意。

和上在開示中還提到「追求考第一的人生」、「三種年齡」(生理年齡、社會年齡、心靈年齡)等一類的現實故事和道理,這裡先記一筆,方便以後重溫。


二、分享稿


(第一輪)

在這次開示中,和上在進入經文部分前的玄談佔了差不多一半時間,我們今天才學當中的五分一。

在這個玄談部分當中,很大程度是和上在講經前跟聽眾先建立一些共識,對關鍵名相作一番現代解讀,然後才進入正文部分。不過,個人認為,這些玄談實際上也是對經文作一番深層次解讀。聽過玄談部分,就算沒有接下去聽正文部分的講解,你拿起地藏經再讀的時候,感覺就有點不一樣。

第一輪的分享中,我想先談談地藏菩薩在佛教中的定位,和上在開示中就以此去講出他這次在檳城觀音亭講經背後的因緣。

在原始佛教以後,隨著歷史發展和佛教流傳到不同地域、因應當地文化而產生轉變,佛教前後經歷了三次重整,分別產生了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和達特羅密教,以後再傳入藏地和唐土,分別發展出藏密和唐密。

隨著金剛智和善無畏分別把《金剛頂經》和《大日經》帶到中國,唐密慢慢發展到成熟階段,傳到慧果大阿闍梨身上,出現了兩個曼陀羅,一個是金剛界曼茶羅,另一個是胎藏界曼茶羅。它們實際上是把金剛頂經和大日經圖像化。

在胎藏界曼茶羅中,有十三院,當中由北面進來的叫福德門,從南面進來的叫智德門,分別代表了兩條修行路線。而福德門的入門為地藏院,本尊即為地藏菩薩,然後到觀音院,本尊為觀音菩薩。這兩位菩薩都在表現著同一個行法,願為表,悲為裡,以願力和方便與眾生的業力相激盪,從而成就法身。

這是從第三期佛教最成熟階段的胎藏界曼茶羅中,看地藏菩薩在佛教的地位。他是一個入門本尊,隨時接引眾生回到生命的故鄉。


(第二輪)

第二輪想談的是菩薩的意思和地藏菩薩的作用。

傳統上,菩薩就解作覺悟有情,是覺悟了的有情。但來到今天,什麼是「有情」其實不太說得清。按和上用現代語言的演繹,「有情」就即是生命因素,覺悟有情,就即是覺悟了的生命因素,這是和上對菩薩的定義。

凡夫沒有覺悟,但還是有情,還是擁有生命因素,只是未有激發這些生命因素,把他們存在生命銀行。

在這些生命因素當中,有一個叫地藏,當我們能夠把地藏這個生命因素激發出來,那我們就即是地藏菩薩。

那地藏這個生命因素的作用是什麼呢?單從字面上來看,地藏即是心地的寶藏,但這個寶藏是什麼,我們實際上也不太清楚。和上為我們開示,用現代語言去定義,這個寶藏就是「能夠找回法界中失落的生命孤兒重返,重新回到生命故鄉的這麼一個因素」,這一個能夠在法界中把生命孤兒找回家裡去的這個因素,就叫做地藏。若果再簡單一點,地藏就即是地圖,一份生命藍圖。當我們迷路時,在生命中迷惘時,這個生命因素可以發揮作用,把我們引導回法界的歸途、心靈的歸途。

在夜欄人靜的時候,我們或許都想過人生、生命的意義,生活為了什麼?怎樣面對死亡?這些其實都是我們心地的這個寶藏起著作用,他要把我們喚醒,回歸到真實生命中。

在寺院的建築佈局中,地藏很多時就設在主建築群的入門處,那是引導眾生回歸的意思。在地藏經閻羅王眾讚嘆品當中,佛陀亦以指點迷路者的善知識來比喻地藏菩薩。

地藏就是我們的生命藍圖,引導我們返回心靈故鄉。


(第三輪)

第三輪中,我嘗試很簡單的講一下地藏行法的圓融道。

地藏、觀音這個行法,我們叫作圓融道。這個圓融道的理論核心,在於以菩薩的願力與眾生的業力相激盪,當菩薩願力大於眾生整體業力的力量,法界內屬於菩薩自己的淨土就會產生,直接就轉入法界。

我們稱地藏菩薩為大願地藏王菩薩,觀音為大悲觀世音菩薩。這裡是要強調圓融道這個行法中就要不斷發願,依於眾生的苦來發願,而當去實踐的時候,則要廣設方便,這是大悲普門的部分。所以說「願為表、悲為裡」。

剛才提到「依於眾生的苦來發願」,那眾生有什麼苦?這個世間結構是怎樣?這就是地藏經要給我們展現的地方。至於行者與眾生什麼困難相應,那要看他的性德,因地就叫作性格。這個我們稱之為性德或者性格的地方,那是這個菩薩淨土將來成就的特色。

我們今生要把這個性德突顯出來,關鍵是盡形壽的去行自己定的那個願。願的大小還是次要,關鍵是盡形壽的去行。這是圓融道金三角的其中一角。

當我們在實踐中,不會一帆風順,總會有挫折、失敗的時候,那就歸零,108拜。即使是順境,我們也全部把它迴向眾生,還是歸零,108拜。歸零就回到我們的本願、初衷,這是圓融道金三角的另一隻角。

而上面兩點,則建基於對三寶具足信心,對真實生命具足信心、對法門行法具足信心、對善知識具足信心。

圓融道不講次第,但三要件要具足。


我此普賢殊行 無邊勝福皆迥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南無普賢王菩摩訶薩
南無普賢王菩摩訶薩
南無普賢王菩摩訶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