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3日星期六

阿彌陀經 - 海雲和上講記 2008開示 摘錄 - 歸零功課

問:歸零功課的儀軌要怎麼進行?

答:歸零功課很簡單講,你就直接拜一百零八拜,在一百零八拜的時間裡,你去反省所發生的那件事情,知道嗎?這個叫事懺。因為你今天業相現前,你才來做這個一百零八拜。一百零八拜,大概十分鐘到二十分鐘之間,你去回想那件事情,自己很慚愧,這樣就好了,這個叫做反省檢討。

那麼要很完整的做可不可以,也可以,這個叫真實法。真實法就是說它沒有固定的經本,你隨時抽樣抓個經本都可以,也就是要做歸零功課,每天要做歸零功課的時候,先拜一百零八,就百零八拜。這一百零八拜,就代表那所有的幾個事件,拜完以後誦經,誦經誦一卷就可以了。一卷經文誦完,念個佛號你自己的佛號,或者咒語就是你的法門,我們通常講就是「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十六洪名,念個一千遍,念個一千遍唸完了以後靜坐,半個鐘頭到一個鐘頭,把今天所發生的幾件事,每一件事情你仔細的去反省檢討。我們這個歸零功課通常是指這樣子,在這個半個鐘頭到一個鐘頭之間,是在調整我的人生,我有沒有跑掉了。

就像小孩子一樣,這個心像小孩子,有沒有跑出去了,現在做功課就把這個心找回來,就把孩子找回來,找回來以後,好了,沒問題,我今天這樣子為了世間事忙碌,但是我還是培養自性善根,培養完畢了可以睡覺,知道嗎?這個反省檢討要很徹底的每天反省,就把自己一天的這種工作忙碌,我們不是為了世間事忙嗎,對不對。那麼在做這種功課的時候,我通通把它找回來。大雞、小雞,大豬,小豬通通抓回來,回到家裡開進籠子裡,關到豬寮裡面,看看這樣可以了,沒問題了,我沒有迷失了,起來,拜三拜。其實這個拜三拜要叫暖身運動,拜三拜是禮,儀軌禮節,做完以後你自己要暖身運動,知道嗎?暖身以後有可能你去沖個澡,然後睡覺。

這個是最完整的功課,它沒有固定哪一部經,但是哪一部經你都有可能去誦,這個叫真實法。

這個四個工作,一百零八拜,大概把今天的情況在拜的時候,反省檢討一下,哪幾個事件。誦經是加持,唸佛修定力,最後再一個鐘頭,靜坐的時候就把所有的事情,洗心革面,要反省檢討嘛,洗心革面嘛,把那不對的,確實的哪裡怎麼樣子,你就會發現說你之所以會受到那個委屈,其實那個人跟你之間早就有過節了,只是你不知道,你會發現那些情況。第二天,因為你發現了,所以你可能跟他對不起,什麼時候什麼時候發生什麼事,我昨天想到了,跟你抱歉。我告訴你,千年冤業一時消,馬上就消掉了。我們就是因為踩着人家而不注意,你只是不注意,但被踩的人他是氣死你了。報老鼠冤樣,對不對,你踩着我還裝作沒事,他認為你裝作沒事,所以有事沒事,咚!捅你下,對不對。那你就會覺得你很委屈,當你想到以後,你一個道歉,就過了,就過了。你之所以會產生踩着人家而不注意的這種現象,我這只是舉例了,其實是你們前輩子就已經結怨了。透過這個事相,你把幾千年的冤冤業業,一次就消解掉,化解掉,這是真的消業障的方法,OK。

摘自海雲和上於2008年馬來西亞檳城之《阿彌陀經》開示

阿彌陀經 - 海雲和上講記 2008開示(第七集)筆記

第二季 第七次網絡華藏工程筆記
主題:阿彌陀經
影片:海雲和上講記 - 2008馬來西亞檳城開示(第七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m987uo-xOA&index=37&list=PLyUPrEyFLitmmf-s94H8HqN-kXv2dPd-k)
日期:2017年12月15日

圓融道

和上經常強調要實踐、反省,另一樣經常強調的東西是要定位。在上一次分享中,我們談到修行的定義,就是解決擺在眼前的困難,這實際上是利用眼前的困難來定位。在第七集的開示中,和上更完整的把圓融道帶出來。如果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就透過圓融道的行法把它發掘、開展出來。

剛巧,在微信的其他頻道也看到和上對圓融道的開示,也是在講彌陀經,可能是我們這次開示後面的部分,但很呼應第七集這個部分,我在這裡一併分享。

圓融道第一要件,信心。這個先假設大家都有,要不不會聽經,不會到這裡學習彌陀經,也不會參加華工。

第二要件,盡形壽做應該要做、你想要做的事,就可以了。能夠發大願、行菩薩行,那是最好。如果不行,還有很多小事可以做。重點是要真的去做,在做的當中,自己要用心摸索、嘗試,自己提著疑情,用心體會,慢慢地,就可以漸入佳境。

要做的事,從自己的性德上、因緣上、興趣上去想、去定位。就算是吃飯也可以,你就去定位日中一食,但要盡形壽的去做,不能破。另外,每天去找,找缺點出來改正自己,也是一個行法。這些都是例子。

如果要問會不會定錯位,和上很明確說的不會!因為法界沒有中心,不會定錯位,你定了位以後,那就是你的中心了。

當遇到困難、挫折,就來到第三要件,歸零,一零八拜。順境,也是一零八拜,榮耀歸三寶,幸福留人間。這是一種內心的淨化工作,隨著工程的進行,我們的靈性會一再地提升,報身一定會出現。

阿彌陀經 - 海雲和上講記 2008開示(第六集)筆記

第二季 第六次網絡華藏工程筆記
主題:阿彌陀經
影片:海雲和上講記 - 2008馬來西亞檳城開示(第六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FN3NjUGo9Y&index=31&list=PLyUPrEyFLitmmf-s94H8HqN-kXv2dPd-k)
日期:2017年12月8日


一、實踐

上次在自由分享時間中,我們談到學習和上開示究竟是學知識,還是學修行,剛好這一集中又有提到。和上非常強調我們個人實踐、摸索的重要性。

他強調他的開示只是一種示範,是他個人的體驗。我們可以參考,然後自己去摸索,發展出自己的思維模式。經過實踐以後提煉出來的東西,才是我們自己的東西,否則只是別人的知識。別人的知識在生死關頭起不了作用。

在開示中,和上分享了一種誦經方法,當誦過一段包含諸佛名號的經文,我們可以合掌,把每一個佛名加上「南無」稱念一遍。像彌陀經這樣的經文,還可以加上各個方位,例如:南無東方世界阿閦鞞佛、南無南方世界日月燈佛,等等。這是用心的一個方法,去感受經文那個法界結構,不單單是誦過就算。

這些開示當作書本讀起來都是知識,但要跟著來做,各人會有各人的感受。

二、法界法身

彌陀經後半部是一段流水文,過去都很容易就讀過,甚至略過,聽過和上的開示,才知道背後所展示的實際是磅薄的法身結構。

法身只有一個,但當中可起著種種作用。這些作用藉著報身來顯現,報身無窮無盡。法界遍滿十方,報身亦遍滿十方。

彌陀經的東南西北下上六方,是語言上的一種簡化表達,它的意思就如十方一樣,即是全方位的意思。

從經文各方佛號的數量來看,會發現東南北下四方都有五佛,西方有七佛,上方有十佛。這裡有三重意思:五為一個小完滿,各方都起碼是一個小完滿。七為突破,突出西方彌陀報身淨土的殊勝,另一方面也強調成就的殊勝。不過,西方成就不是終點,上方十佛的出現提示成就以後要起用、要繼續成長,完滿法身才是目標。

三、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解決你擺在眼前的困難,就是修行。」

眼前的困難就是業,解決困難就即是轉化業。每個人身處的環境、個人的能力、面對的問題都有不同,這些不同造就出各人的特質,不同的生命因素會顯現其中。當中最特出的生命因素、與我們最相應的生命因素,可稱之為相應本尊。

彌陀經中所謂「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其中的一個意思是:一切諸佛中,我們各人都會有一個生命因素跟我們個人相應。而另一個意思是:當我們啟發了一個生命因素、有一個相應本尊以後,一切諸佛都會跟我們相應。

第一個意思,就如從困難中找到自己的本尊,你修行就會找到自己的本尊。這個不難理解。

第二個意思,要去體會。當面對挫折,回到原點,回到本尊處,反省、檢討、傾訴。如果認為是莫名其妙的挫敗,就拜下去,降伏自己。和上的指導是一零八拜,一個挫拆就一零八拜,兩個就兩組,三個就三組。當中因緣的漸變,可以感受到「一切諸佛與之相應」。

自己有堅定的定位、謙下,會更容易把握到人和事的機遇,又或者會吸引到一些人和事的親近。這些都是「有一個相應本尊以後,一切諸佛都會相應」的例子。

2017年12月2日星期六

阿彌陀經 - 海雲和上講記 2008開示(第五集)筆記

第二季 第五次網絡華藏工程筆記
主題:阿彌陀經
影片:海雲和上講記 - 2008馬來西亞檳城開示(第五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sVjDMYj84w&list=PLyUPrEyFLitmmf-s94H8HqN-kXv2dPd-k&index=25)
日期:2017年12月1日

(第一輪)

從第一集來到第五集,四段以「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結尾的經文都解釋過。這是一個大體系,開示由阿彌陀經,到無量壽經,再帶到十大願王,以及胎藏界的法報化。我們簡單的重溫一下。

第一段,主要展示器世間莊嚴。其中的「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池、八功德水,等等,皆在隱喻三十七道品的作用,三十七道品成就出極樂淨土的器世間。

對照無量壽經,極樂淨土是法藏比丘經歷五劫,於二百一十億佛土摘取精華而建構的,這裡亦意味著,三十七道品是最殊勝的修法,最直截了當的修法。

再對照十大願王,「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完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法藏比丘所作的其實跟這段偈頌一樣,遍歷佛土修法,然後以精華建構自己的淨土,亦即是說,這是法藏心法,亦是普賢心法。以三十七道品的應用來成就。

第二段,主要展示眷屬世間莊嚴。淨土的人,有覺醒,心清淨,不雜染,不繞圈子,福報很大。日常生活重在一事,就是供養諸佛。現代講法,即是培養自性善根。

培養自性善根的供養,參考普賢行願品,以法供養最,而法供養即是應用七菩提分: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攝受眾生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提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如果三十七道品是精華所在,這就是精華中的精華。

(第二輪)

第三段,展示出極樂世界環境的殊勝。眾吉祥鳥演和雅音,把一切都歸導到三十七道品的正道中,縱帶著種種習氣,都可從正道中得到疏導。從正道中,能夠慢慢懂得念佛、念法、念僧,培養出對三寶的堅實信心。當中的重點是兩個轉化,一是導向正道,一是導向自性三寶。

吉祥鳥等一切,皆是自然存在,整個淨土環境是一種生態平衡的狀況。

第四段,展示出釋迦佛的報身成就。從法報化的理論來分析,講經說法的那個釋迦佛是化身佛,阿彌陀佛是他的報身成就。光明無量、壽命無邊,福慧雙全,聲聞菩薩弟子無數,通通在講述阿彌陀佛,亦同時在闡述釋迦佛的報身殊勝。

阿羅漢要問死了以後到何處,這裡可見到,化身滅後,是報身成就。我們這個化身修行,一般追求的也是報身成就。和上另外補充提到,如果成就的是法身,那就直接入法界,不入報身淨土。

和上的四段開示,再濃縮,是「心法、供養、轉化、成就」。持心法,修供養,外緣內緣得到轉化,最後成就,這是一個理路。

至於如何入道?開始是什麼?是覺醒。要覺醒最好的方法是反省檢討。想想人生這樣活着有價值嗎?有意義嗎?怎樣活着才對?這是一個開始,各人有各人的答案。

反省檢討,傳統叫懺悔,和上開示的做法是一零八拜,那是培養謙下心的一個方法,謙下,再反省。

這又讓我想起十大願王,禮敬諸佛,一開始就是謙下心。稱讚如來,與佛菩薩相應。廣修供養,與一切眾生、佛菩薩相應。懺悔業障,反省,謙下,回到原點。

一至五集已經是一個很完整的開示,「心法、供養、轉化、成就」,入門是謙下、反省。真切依行,未入法界也起碼能成就報身。

(第三輪)

這一輪,分享一下這星期在工作中聽到的東西,也跟反省檢討有關。

有一天,上司跟我談到一些對使用方來說的工程缺陷。這些缺陷對建造方來說,他們不一定認為是缺陷,只是設計方的問題。但對使用方來說,他們不理會,也很可能不懂理會,究竟是設計缺陷,還是建造缺陷,甚至是偷工減料,總之那問題在使用上會造成或大或小的不便。

談了一下,就談到兩種處事態度。用英文來表達,一種是Do the right things,另一種是Do the things right。翻成中文,Do the right things即是做對的事,Do the things right即是把事做對。兩者好像差不多,但實際有很微妙的差別。

把事做對,即是按本子辦事,總之不犯錯,把事情完成。另一面,做對的事,是否按本子辦事不是重點,當然最好是不犯錯,但重點是對整件事情來說,有沒有把它做得完滿正確。(註:不同角色有不同側重點,他們應該「做對的事」或者「把事做好」會有不同看法。也有的人認為兩者同樣重要。這裡重在談個人對人生的管理,強調「做對的事」)

做對的事,很多時付出的比一般要多,有時或許會有些偏軌,但成果會較好。當然,也不一定沒有失敗,也不一定有預期效果,但那種心態背後藏著的是一份認真。

如果用人生為例,乖兒子乖女兒或許是「把事做對」的代表,但從整個人生來看,這樣的生命有意義、有價值嗎?或許我們犯一點錯,多一點反思,生命會完全不同。

今天看到李工一段很簡短的分享,頭十六個字就是「認真工作,認真生活,不問代價,只問付出」。什麼是認真呢?把心態放在「做對的事」上面,應該就算是認真了。

阿彌陀經 - 海雲和上講記 2008開示(第四集)筆記

第二季 第四次網絡華藏工程筆記
主題:阿彌陀經
影片:海雲和上講記 - 2008馬來西亞檳城開示(第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B9-kiaoh4&list=PLyUPrEyFLitmmf-s94H8HqN-kXv2dPd-k&index=19)
日期:2017年11月24日


這一輪分享,嘗試說一說彌陀經跟圓融道有什麼相通之處。

和上在開示中提到,經文中提及淨土眾鳥都在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其土眾生皆悉念佛、念法、念僧,這當中涉及兩個轉化。一個是從生活中向正道的轉化,另一個是從正道向三寶、生命因素的轉化。而念三寶就是對三寶具足堅強信心的體現。

圓融道第一要件就是對三寶具足信心,從這裡可以看到,傳統上,或者說從基礎佛教的角度來看,圓融道第一要件的培養就是從三十七道品來。

和上在現代開示中談及心靈頻率穩定訓練來與佛菩薩相應,也提到我們自己要習慣與佛菩薩對話、依眾生起願,再而從實踐中體會。這些種種,背後實際上都牽涉了種種對身語意的調整,那些要調整的細節,從基礎看,就是三十七道品的東西。

至於圓融道第二要件,行菩薩道,即是三十七道品的起用,例如應用七菩提分,是生命因素在實踐中成長的一個階段。這些成長反過來又會增強我們對三寶的信心。

信心是基礎,行菩薩道是應用,而應用又會增強基礎,重點都在轉化和生命因素的成長。

第三是歸零,榮耀歸三寶,挫折、走偏的時候也是回歸三寶。

極樂世界有沒有挫折?我想是有的。想一想《無量壽經》,有九品往生之說,就知道那裡有很多生命因素還未完滿、還待成長的眾生。這些眾生都有一定成就、福報,但習氣仍在,就如極樂世界那些雀鳥,也會有大小便一樣。極樂世界其中的殊勝,就在於它容許這些都自然存在,但它可以有一種平衡。「法如是故」,是怎樣就怎樣。

這個世界的環境,很方便的就做到三緣念。緣念道場,即是緣念佛淨土那個環境;緣念法門,就回到三十七道品;緣念善知識,就緣念極樂淨土諸眷屬。就算有挫折,那個淨土也很容易把它導正。

這是我自己用圓融道的架構對彌陀經的一點整理,一種嘗試。

——

我們現在看來的、聽來的,雖然在生活中或多或少也會去實踐,但很多時都未能在生活中完全起到轉化作用,它們大部分也還是知識性的東西。

不過,透過探索、整理、反省,它慢慢會進到我們的生命,然後不知在什麼時候就彈出來,指引我們。指引的時候,就嘗試改變,有的習氣不一定一下子改變過來,但慢慢會減輕,或者警覺性會增強。這些都是開始,重點是浸在裡面,然後問自己,這樣對嗎?可以做得更好?

——

報身,就如我們在生活中有很多角色,有時是兒子、有時是爸爸、有時是上司、有時是下屬,方方面面,不同時間有不同特質做主導,但真身只有一個,法身只有一個。

法身是毘盧遮那如來。
在開始修學時,示現是開敷華王佛。
在正確的修行方向時,示現是寶幢佛。
在成就時,示現是阿彌陀佛。
成就以後起用時,示現是天鼓雷音如來。
一法身,多報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