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1日星期三

2011-08 練習小結

If you want to run, run a mile, said Emil Zatopek, the Czech 1952 Olympic champ at 5K, 10K, and the marathon. If you want to experience another life, run a marathon.

2011-08-02 順安-順利 / 10km / 1:06:15 (28.9oC)
2011-08-04
秀茂坪 / 11km / 1:16:22 (28.4oC)
2011-08-07
三順-秀茂坪 / 12.3km / 1:31:46 (33.0oC)
2011-08-10
順安-順利 / 8km / 0:51:25 (27.0oC)
2011-08-12
順安-順利 / 10km / 1:06:34 (28.2oC)
2011-08-13 順安-順利 / 1.6km / 0:09:22 (29.oC)
2011-08-15
順安-順利 / 11.2km / 1:15:08 (28.4oC)
2011-08-17 順安-順利 / 6.4km / 0:39:48 (28.0oC)
2011-08-18 順安-順利 / 8km / 0:51:39 (28.0oC)
2011-08-20 順安-順利 / 8km / 0:53:20 (29.0oC)
2011-08-21 將軍澳 / 9.6km / 1:01:58 (29.0oC)
2011-08-23 順安-順利 / 6.4km / 0:39:42 (28.8oC)
2011-08-28 順安-順利 / 8km / 0:53:39 (31.1oC)

八月總里數約110.5km + 游泳

不知何解,跑完將軍澳總有點傷……

2011年8月20日星期六

閱讀摘錄:無恥 V.S.不畏強權

(摘自《明朝那些事兒》)

正統七年(1442)十月,曆經四朝的張太祖太后離開了人間,王振奪權路上最大的阻礙就此消散。

此時,三楊中的楊榮已經去世,而剩下的楊士奇和楊溥也已年老多病,回天乏術了。

王振的機會來了。

他從此大權獨攬,廣結同黨,不但控制了錦衣衛,還收了很多屬下,其中不乏飽學之輩,聖人門徒,而要論最無恥的一個,莫過于工部侍郎王祐。

這位王祐先生曾經有一次到王振家中探望。在明代,大臣們都留有胡須,而王振沒有胡須(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但當他見到王祐時,才發現這位大臣也沒有留胡須,便問他原因。

王祐先生是這樣回答他的:(以下內容可能引發嘔吐,請先做好思想准備)

“老爺沒有胡須,兒子我怎么敢留呢?”

在我看來,王祐先生真正達到了無恥無界限的境界,無恥到祖墳上都冒青煙。

正是有了這些無恥之徒的幫助,王振在朝廷內的勢力越來越大,他排除異己,利用楊士奇兒子殺人的事件,攻擊他教子無方,最終打垮了這位四朝老臣,之后他又陸續誣陷戶部尚書劉中、祭酒李時勉等不服從他的大臣,并把他們趕出了京城。

此時的王振,內得皇帝信任,外有打手幫忙,獨掌大權,魚肉百官,可謂風光無限,成為了明朝開國以來最有權勢的太監。

…………

正統年間,王振已經掌權,他這個人是屬于雁過拔毛型的,地方官進京報告情況,多多少少都會帶點東西,即使是些日常用品,王振也來者不拒,讓人哭笑不得。可是于謙卻大不相同,他是巡撫,權力很大,卻能夠做到不貪一針一線。不但自己不貪,也不讓別人貪。

一個貪,一個不貪,矛盾就此產生了。

于是正統六年(1441),一直看于謙不順眼的王振找了個借口,把這位巡撫關了起來,結果之前我們已經說過了,王振完全沒有估計到于謙的人望如此之高,如果要殺掉這個人,后果可能會極其嚴重。

于是王振退讓了,他放出了于謙。

這件事情也讓王振了解到,于謙這個人是不能得罪的。后來于謙官復原職,王振連個屁都不敢放,可見王振此人實在是欺軟怕硬,純種小人。

在牢里仍然大罵王振的于謙出獄后仍然堅持了他的原則,清廉如故。

曾經有人勸于謙多少送點東西做人情,對于這樣的勸解,于謙做了一首詩來回答。

估計他本人也想不到,這個無意間的回答竟然變成了千古名句,為人們所傳頌。

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2011年8月6日星期六

西域散記。漢長城、玉門關和絲路的開通


身在玉門關,多少有些懷古之情。古人通商、戰爭,就是從這裡走過,多少文人墨客也曾以此吟詠、慨嘆。拿出指南針,看看哪是關內,哪是關外。然而,周圍茫茫一片,看不到從前的足跡,一切似是過眼雲煙。
 
翻開書本,才能找到過去的故事……

兩千多年前,為了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張騫承漢武帝命出使西域。一行百多人,從長安經隴西(今甘肅洮南),打算悄悄越過匈奴所控制的河西走廊(即黃河以西,通往西域的道路,亦稱甘肅走廊)。不過事與願違,張騫一行被匈奴發現,全部被扣押。

匈奴王單於沒有殺張騫,留了他下來,還給他娶妻生子。然而,張騫並沒有忘卻原來的使命,在匈奴過了十年以後,大家都已經對他放鬆戒備,他便乘機帶著隨從堂邑父出逃。

只剩他們兩人,繼續西行,走了幾十天才到達大宛(今新疆喀什以西一帶。《史記》中在這裡只有數字描述「西走數十日至大宛」,但「西走數十日」的景況真的難以想像……)在大宛的協助下,他們先後到了康居(大宛西北)、大月氏(大宛以西)和大夏(大宛西南)。由於月氏人當時已然安居,未想報匈奴驅逐之仇,張騫原來出使的目的並沒有達到。他在當地居住了一年多,以後就回程歸漢。

回程時張騫選擇了較來路更偏南的路線,沿著大山往東走,但仍是很不幸,途中再被匈奴俘虜。今次卻沒有待多久,一年多後,單於死,匈奴內鬥,張騫乘亂逃出,並帶上妻兒和堂邑父回漢。

原來的任務雖然沒有達成,但張騫卻告訴了漢武帝很多有關西域的情況,包括西域有什麼國家、人們以什麼為生、葡萄駿馬的出產、建築的特色、兵器的運用、地理環境等等。這大大開闊了當時國人的眼界,也為漢武帝打通西域通道帶來直接誘因。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先後兩次出擊河西,大敗匈奴,河西走廊一帶全面肅清。以後,漢設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即河西四郡),對走廊實施管理,並沿北面修築長城,以抵禦匈奴可能的襲擊。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再度出使西域,加強了與烏孫國和西域諸國的關係,進一步削弱匈奴對西域的影響。至此,西域大道正式開通。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立玉門關作為咽喉防衛。

「鑿空」,是太史公在《史記》中對這一段艱辛事跡的比喻。

旅遊的時候,漢長城和玉門關只是順道參觀的歷史遺跡,導遊沒多作講解。身臨實地,見到的就是一堆黃土所堆砌起的一道殘斷土牆或一個方盤形防衛建築。它們不會告訴你它們的往事,只是用自身的景況給你知道:我們在這裡已經有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見證了很多事情。我們曾經用身體來保護你們的祖先,也確保了往來西域道路的安穩,如今雖然殘破,但依然屹立未倒! 我們不能告訴你什麼,但我們的存在卻可以提醒你去找尋過去的故事。

因為張騫的出使,中原認識到西域的景況。因為認識到西域的景況,武帝更想打通往西域的道路。因為打通了西域的道路,就要修築防禦。因為防禦的需要,漢長城和玉門關就被建立起來。有了安定的環境,絲路才算正式打開。

漢長城和玉門關見證了絲路開通,如果我們旅程的主題是絲路,那漢長城和玉門關就應該是旅程的起點。



參考資料:
《史記‧大宛列傳》、《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