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日星期二

海雲和上講記 - 禪觀(第一、二集)筆記

第三季 第六次網絡華藏工程筆記
主題:禪觀
影片:海雲和上講記 - 禪觀(第一、二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BcExuOxBkI&list=PLAEEE3D10A5205321)
日期:2018年3月23日


(造像的演變)

我們今天開始對海雲和上《禪觀》開示的學習。在文字記錄的第一、二講中,實際是首天開講的第一講,和上透過法界人中像作為一個切入點,簡要地講解了早期佛教造像至後來的發展,並從此帶出禪觀行法的概要。第一輪分享的內容,我主要集中在修法媒介的演變。

開示現場應該有一尊佛像,那是早期西域造像的一種形式,和上稱之為華嚴造像法。那尊佛像又叫作法界人中像,或者盧舍那人中像。它的特點是佛身上畫有很複雜的圖案,而這些圖案大概可分為兩大類,一個是法界,一個是十界。佛身為法身,加上法界圖案,當中所表現的,是「全法身為一法界」。它實際上是一個壇城,是曼茶羅的前身,或者稱之為早期的曼茶羅。

法界人中像的圖案會因為行者的修法重點不同而有不同,所以這些像基本上是針對個人或者是一小群人。如果以密法的發展來區分,這是早期的雜密階段,因為各有不同,在相上是萬行紛敷。

以後發展下來,理論越趨成熟,佛像的圖案演變成曼茶羅,密法由雜密發展到純密。而所謂純,是指理歸於一,當中沒有排斥萬行紛敷。另外,我們可以同時留意,到大日經、金剛頂經這些成熟的曼茶羅出現,其實也意味著一種文化的定形,已經意識形態化。

法界人中像是最早期的媒介,第二期是曼茶羅。當傳到敦煌一帶,那些佛身圖案都畫到壁上來。到傳入中國,石窟圖像都變成了大雄寶殿內的壁畫,中間是佛像,四周是壁畫,整體應該要做為禪觀的一個媒介。不過來到今天,新的壁畫變成了美觀用途,用來修法的意義卻沒了。

和上這次開示,主要為我們重新探討禪觀如何進行。

(禪觀與華工)

這一輪簡單講一下什麼是禪觀,和它的入門。

按和上的解說,禪即是體驗生命的原始狀態。若按大乘的定義,那個生命的原始狀態即是菩提涅盤妙明真心。菩提涅盤,是所;妙明真心,是能。禪之一字即有能有所。能,即能覺的主體;所,即所覺的客體。

觀,是要起作用把你推進生命的原始狀態。當中有三個層次,分別是觀照,照住,照見。這三個具體是什麼我們現在大多不清楚,但可以先聽著留著。

禪觀,就是要鍛練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看那個生命活動的軌跡、看根性活動的軌跡。

法界人中像,它是在指導我們禪觀最直接的一個媒介。當圖案在心中一次浮現,這個就叫海印三味。修密法的這個禪觀就叫法界觀,整個法界全部現前。

修行禪觀需要有足夠的生命能量。而初級禪觀的重點,則是在於感受生命的存在。訓練初期,是要訓練一種欣賞能力,而華藏工程正是一個入手處。

華藏工程是要培養我們聆聽、欣賞、接納的能力。我們現在進行華工,自己的準備是在梳理自己的工程面,而當實際進行之時,除了是鍛練自己的表達、組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聆聽、欣賞、接納他人的分享。我們要學習欣賞,好的地方在哪裡?不好的在哪裡?每一次同學都有在進步嗎?對方聽起來是有所準備?還是臨場應付?這些地方通通都可以鍛練我們的欣賞能力。我們要學習去欣賞那份「真」。

(禪觀的過程)

點列部分重點:

l   訓練欣賞能力是一個基本,而要到達修行開始線,在工程面要到達淨識,技術面要能做到置心一處。

在這條開始線上,禪觀的其中一個過程可以分為四步:第一是制心一處,第二要起觀,觀法界人中像,第三破無明,最後是入法身。

l   密法的壇城佈置是要給我們起觀用的,這是從法界人中像演變出來。至於禪修,則是直接用自己的身體下去觀。

如果修禪,可以是念佛、拜懺、坐禪。念佛以後坐禪,借著那個餘韻去參「念佛是誰?」這類問題才有意思。參的時候那種觀就推動我們去感受法身。

如果修密,念完字母再持咒,持咒的力量會帶動我們去感受法身。

密,有媒介,好修行、易接引,但易懈怠。禪,自身下手,定要精進,可能成野狐禪。

l   禪修要避免舒服禪,掉進舒服坑,提升生命能量是一個關鍵。和上當時找尋的是哈達瑜珈這個行法,它令生命能量飽滿,不容易掉入舒服禪裡。此外,還能培養敏感度,對生命狀態欣賞的敏感度。

l   大乘修法有兩個主要系統,一個是中觀論派,一個是瑜珈行派。瑜珈即是禪觀。

l   假如因緣不成熟,心在菩提道上,身不現出家相,你還是很好的修行者。照樣這些禪觀都可以進行。真行菩薩道不是相上的問題,而是心行的情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