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8日星期六

三法印 - 海雲和上講記 2005開示筆記

第十次網絡華藏工程講稿
主題:三法印
影片:海雲和上講記 - 2005美國聖荷西開示 - 三法印
日期:2017年10月27日

(第一輪)

這個星期開始新工作,在忙碌中渡過,在忙碌中學習。忙過一輪就到今天三法印開示的分享。

這次開示是海雲和上在北美一次華嚴講座中加插的三法印開示,內容不長,但也精彩。

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靜寂」。歸結大乘經典、過去祖師的思想脈絡和修行體會,和上把三法印歸結到一法印,一法印即是空性。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靜寂,通通在表達的都是空性,三法印即一法印。印象中,應該只有海雲和上這樣提過,沒有其他人這樣提。

和上提到,雖然過去祖師沒有明確提出,但從杜順法師的法界三觀,當中的真空絕相觀,正正在表現三法印都歸結到空性。而理事無礙跟事事無礙,則展現出空性妙用的一面。

其實空性是什麼呢?我個人認為和上在講座中沒有直接提到,他一再強調的是實踐,要從實踐中兌現空性,而能夠在生活中兌現空性,那就是人性的展現。杜順法師的法界三觀,實際是一種實踐的指導。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之前在藥師開示中也提到空性,當時指出,空性是義學,要訓練的實際是禪觀的三昧力,當具備三昧力,才能夠體會空性,開展他的妙用。

通常講空性就很容易聯想到什麼也沒有,無常,但什麼也沒有當中也有一個,那一個叫無常。次第道那種不斷去破的止觀修法,要證的就是這個「無常空」。當去運用的時候,則強調「本體空」的立,建立的立。兌現出人性,則是人性化的空性。

和上用再現代一點的說法,即是把雜質跟惡質都除掉,然後把生命的本質顯現出來。透過這樣的實踐,去體會什麼是空性。

這是第一輪分享。

(第二輪)

和上在開示中談到出三界,講的那些hello kitty例子,讓我想起以前玩電腦遊戲。

很多人也有沉迷電腦遊戲或電子遊戲的經歷,我當然也經歷過這段時間。其中我喜歡的遊戲類型,包括角色扮演遊戲,即是RPG。不知大家有沒有玩過,就是一邊玩要一邊透過任務或打怪物的方法去提升遊戲中角色的能力,不斷變強,通關、打強敵,最後完成一個故事、完結一個遊戲,在香港叫「打爆機」。

有一天,不知何故,我突然想到,如果把花在遊戲的時間用在現實,去變強自己,那不是更實際?從那時開始,雖然還有一種癮去玩,但玩沒多久,很快就沒興趣了。最後,慢慢也不玩了。要玩,就玩一些小遊戲,閒時找點趣味而已。這個過程,好像在電子遊戲的「三界」中走了出來,從虛擬回到現實。

另外,我又想起憨山大師的故事。細節我沒有記住,但大意就是,憨山大師小時候跟母親對話,問讀書為了什麼,母親答為了做官,大師又問做官又為了什麼。如是者一直追問下去,總之,就算做到宰相,最後還是作罷。那做來為什麼?談到最後,小時的大師反而要成佛作祖,打算日後要出家為僧。那又是一種跳脫一般人的價值觀,去到另一層面的例子。

不玩遊戲,從虛擬到現實,但在現實中的追求,又真的很現實嗎?玩遊戲的時候很想把遊戲完結,完結了卻是一種虛無,總之就是完了。人生有時也一樣,追求夢想,失敗了自然失落,成功了,也就完了,沒什麼。剩下來是什麼?

(第三輪)

和上說,虛幻的生命由三個因素構成,一個是記憶,一個是推理,一個是目標。正確的生命也有三個因素,一個是信心,一個是疑情,一個是智慧。

我想問一下,你同意嗎?我抱著疑情。

試想想,我們看和上的開示,當中有沒有推理?談到立願、行願,這是不是也是一種目標?如果答案是也有推理、也是一種目標,當中又有沒有什麼不同?

個人認為,「記憶、推理、目標」不一定分開來看,它們合在一起可以叫做一條「虛幻方程」。像玩遊戲是一個模式,讀書當官是一個模式,當中都包含住這條虛幻方程。一級一級去追求、達成目標,但最後所得都是罷了。

「信心、疑情、智慧」是另一條方程,用信心去定位,用疑情去開路,用智慧去建立。行所當行,止所當止,無盡的展現生命。當中只是永恆的存在和運用,重重無盡。在這條方程下,當中或者也會運用記憶、推理和目標,但它們不是方式的核心,只是方便工具。

和上在問答環節中提到,我們所講的信心,不是信仰那種信心,而是帶有肯定意味的。就如開車,我們對車子有信心,那種不是信仰,而是背後有一種肯定。

這個信心,是對生命的信心,我們可以透過每個人不同的性德去培養,這個就是每個人自己的定位。在初發心階段,疑情較多,信心的信仰成分居多,但隨著實踐,信心會帶有肯定,不斷成長,那會成為開展生命各個面向的基本定位。

而所謂疑情,不只是懷疑,懷疑當中要先接納,透過實踐去驗證,驗證的收穫成就智慧。當中或許有很多失敗,但只要實踐、反省、檢討,路就沒有錯。失敗跟錯誤可以是兩回事。

這是我對三因素的分享。

2017年10月14日星期六

藥師經 - 海雲和上講記 2008開示(第九集)筆記

第九次網絡華藏工程講稿
主題:藥師經
影片:海雲和上講記 - 2008溫哥華藥師經開示 (第九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_mnP_J0PpQ&list=PLfKQi8H6dRKAEkiSbbgaEs_HFEeOcY9p1)
日期:2017年10月13日

(第一輪)

和上在整個開示中,「專念受持」這四個字提了很多次。如果按一般流行的理解,「專念受持」就指專持一個佛號,或者一個咒語。和上就怕我們這樣理解,一次又一次的補充、提醒,不是這樣!不是這樣!

經文中這個「專念受持」的意思,是指專持一整套行法、一整套工程。一方面,要專一套,不要換來換去。另一方面,工程是一整套,裡面有不同變數要處理,不是只有一個變數。

和上舉了一個活佛的例子,他持咒,下雨就不會下到他那裡。和上問為什麼其他人不會。那個活佛說,他自己每天拜懺要拜兩千拜,其他人都只是二十拜。這裡可以看到,那套行法,當中就不只是持咒,不會是持咒就有神通,拜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和上要我們留意,攪清楚自己要修什麼、工程是怎麼樣。

在這裡,我嘗試按我的理解去舉另一個例子。如果修圓融道,當中有三個要件,三個要件是一套工程,你不能只做一個。不能只培養對三寶的信心,卻不行菩薩道;也不可能不行菩薩道,而做歸零功課。如果沒有行道,也根本無所謂歸不歸零。三個要件都各自有對治之處,但三個都互為相關,三個才是一個整體。專持一個根本無效。

參加網絡華工差不多兩個月,結界也參加了,我自己也經常會想,這樣做對嗎?基礎功課有不同經典,如果一部部做結界,或者一部部做華工,這樣做對嗎?幾個月換一部,幾個月換一部,當中的定位是什麼?可以只做結界功課,不做華工,或者只做華工,不做結界功課嗎?兩者要配合又應如何?我覺得每個人要自己去摸索、找答案。

和上不斷的去提這個「專念受持」,實際上是要我們攪清楚自己要修什麼,是否如法。不要自以為是的以為有什麼簡單捷徑,或者盲目跟從,修到哪裡不知道。

這是第一輪分享。

(第二輪)

在第一次的藥師經華工分享中,已經提過玄奘法師原汁原味的譯經特色。在這樣的特色下,我們看「佛告阿難」的長行文部分,可以見到一佛多佛之間的關係。不過,一般我們沒有留意,讀過去就帶過了。

那段長行文的開頭是這樣的: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如我稱揚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功德,此是諸佛甚深行處,難可解了,汝為信不?」(「不」念否)

要留意到,前面是「彼」世尊藥師如來功德,後面卻是「諸」佛甚深行處。稱揚藥師佛的功德,同時也在稱揚一切諸佛。這裡所表現的是,藥師佛跟一切諸佛都是同一個佛。用「法報化」去說明的話,那一個佛就是法身佛,藥師佛是法身佛的報身,展現某方面的生命因素。

經文裡沒有用法身、報身這些字詞,但譯文本身卻能帶出那個意思、突出那個意思,這是玄奘大師值得讚嘆的地方。

後面還有:
「有諸眾生,信根不具,聞說諸佛甚深行處,作是思惟,云何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一佛名號,便獲爾所功德勝利?」

這個問題跟下文也是突出「多」、「一」之間的關係。另外,它也表現了一種語言模式,這種語言模式在其他經典也會出現。那就是突出經典主角的那個生命因素。在《阿彌陀經》,它會突出阿彌陀佛的殊勝,在《藥師經》,它會突出藥師如來的殊勝。當中沒有打壓其他生命因素,只是在談到某個主題時突顯那個生命因素。

這是第二輪分享。

(第三輪)

最後想談的是讀經。

傳統講經,對譯者也會做一番介紹。但很多時譯者還譯者,經文還經文。譯者的故事聽完了,讀經時卻忘了把譯者的特點、背景融合到經文當中去留意,這樣就很難讀出經文的意味。

和上在最後就提到,沒有玄奘大師的心境和心態,根本看不懂藥師經。中文字每個字都懂,不懂也可以查字典,但就是看不懂那些語言模式。

不要說佛經,傳統經典也一樣,當中《論語》讀起來最簡單,但當中人性的體會卻可以非常深刻,很多時簡單一句帶過,根本沒有留意。

論語.為政 2.14 提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現代受過中文教育的人,大多讀得明白。但你有想過孔子是怎麼死的嗎?真的可以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的學生子路,對老師很有心,有所謂「孔子亡命,子路必從」,但最後在政變中被剁成肉醬而死。《禮記》有這樣的記載:「孔子哭子路於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一生講禮的孔子,哭於中庭,以師長之身拜來吊之人,那絕不是「不踰矩」,反而反映出孔子的悲痛。按《左傳》記載,子路死後不過兩季,孔子就死了。了解孔子的生平,再去讀那些弟子完成的經典,感覺絕不相同。

我們華工的重點是「聆聽、理解、包容」,不同的是聽,而不是讀。但聽和讀當中也一樣,要抓到講者背後的語言模式和思維模式,除了表面的意思,背後還有其他用意嗎?或者還有其他反映嗎?這個值得去留意。

這是第三輪分享。

2017年10月6日星期五

藥師經 - 海雲和上講記 2008開示(第七、八集)筆記

第八次網絡華藏工程講稿
主題:藥師經
影片:海雲和上講記 - 2008溫哥華藥師經開示 (第七、八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_mnP_J0PpQ&list=PLfKQi8H6dRKAEkiSbbgaEs_HFEeOcY9p1)
日期:2017年10月6日


(第一輪)

第七、第八集的內容,主要在講述「專念受持」和長文部分佛告文殊菩薩的十個段落。

和上特別要我們留意經文中「專念受持」這四個字的含意,它不單純是我們一般理解專持一個佛號的意思,它主要指的是一套修行工程,專持佛號可以是當中的一個部分,但不是全部。

一套修行工程、生命改造工程裡面有很多元素,就像一條多元方程式,裡面有很多變數一樣。而貫串這些元素,都有一個定力在當中。如果還是用數學方程式做比喻,情況就如一般方程表述,一邊是變數、實數的組合,等於符號的另一邊,是零。零是每一條方程的值,然後再求解。

專念受持的第一重意思,是指整套工程當中定力的培養,即是三昧力的培養。三昧力是禪觀,不是義學,它是須要透過實踐以後才可兌現。而它的第一個作用,就是要轉業障,把不足的地方都轉變過來。

至於怎樣培養三昧力,可以用念佛、誦經、拜佛等等這些方法,但關鍵是要想辦法使心不會跑掉,即是置心一處。如果念佛,要想辦法在念佛時置心一處,誦經、拜佛也一樣。

記得在之前的分享中,我們也簡單的提過念佛、誦經的方法。昨天在學習群中,也剛好見到李工分享一段拜十六字洪名的方法,大家可以參考一下。這裡簡單說一下。

十六字洪名就是「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海會佛菩薩」。拜的時候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海會佛菩薩 大字法寶」、「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海會佛菩薩 方字法寶」、「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華嚴海會佛菩薩 廣字法寶」,如此類推,在念到「大」字、「方」字、「廣」字這個地方時拜下去,一個字一拜。拜下去的時候,屁股要頂到腳跟,腿會壓著肚子,整個人完全臣服,再站起來就完全張開。配合唱誦、自己根本的疑情去拜,當中正正就是在修定,轉化身語意業。

這是第一輪分享。

(第二輪)

剛才提到專念受持的第一個層面,是指整套工程當中定力的培養。而第二個層面,是指我們的不足在彌補以後,要懂得擴大,全生命、全方位的擴展,令方方面面都能具足。這實際就是行願的部分。

佛告文殊菩薩的長行文部分,也包含了藥師佛的願,當中每一段都是一種行法。這次開示基本上是簡單介紹一下,在行法方面沒有詳談。

長行文可以分兩部分看,一至五段是一部分,六至十段是另一部分。

第一段講的是東方淨琉璃淨土的殊勝,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功德莊嚴,等無差別。上首菩薩有日光遍照和月光遍照兩位,表法上分別代表了智慧跟慈悲。那麼殊勝的地方,佛說諸有信心善男人、善女人皆應願生此佛世界。

和上在這裡特別提到,藥師佛,只要念過,基本上就好像印刷一樣,印在我們心中,永不退色。他是永不墮三惡道的一個依靠,這個生命因素會拉著我們,攝受我們回歸正路。

講完東方淨土的殊勝,其實是本體的殊勝,第二至第五段是講藥師佛本願功德的利用之處和它的作用。而這裡只是舉例,經文前面已經提過藥師本願和佛土的功德莊嚴「若一劫、若一劫餘,說不能盡」。

二至五段簡單的說,是四個方面:
一、化貪吝為能施;
二、改散亂而歸正;
三、化傲慢為智慧;
四、化對立為祥和。
它們都提到聞名憶念藥師名號,皆能轉負面為正面,主要在突出那個轉化。

第六至第十段,是另一部分,主要在講正式修行時藥師如來所起的幫助和供養受持所得到的利益。

當中第七段有藥師如來灌頂真言,那是用咒語直接跟藥師佛的三昧力相銜接,得到療癒。

這是第二輪分享,第三輪再說一下這個藥師咒。

--------
分享時略,筆記用,第六至十段大意:
六、正式修行,但還不是很認真。藥師佛幫助定下來。
七、用咒語直接跟藥師佛的三昧力相銜接,得到療癒。
八、正式修法,聞名誦持,廣修供養。
九、四王護持、恭敬供養的利益。
十、持戒專念受持之利。
--------

(第三輪)

和上在開示中有簡單的解釋一下藥師咒的意思。這裡提一下:

「南無」就是皈依的意思,「薄伽伐帝」即是薄伽梵。首句即是皈依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隨後的都是藥師如來的殊勝稱號,應供、正等覺。「怛姪他」是指一個心法,有「即說咒若」的意義。以後就是咒語本文,大意是快好!快好!傷害趕快復原。

在之前第六次華工分享時也提過,這段咒文在玄奘法師的譯本是沒有的。剛才提到的第七、第八段都是從義淨法師的譯本補增進去。這個在流行本中的增補,也突顯了這個咒語本身的重要性。按和上的說法,這是非常重要和精彩的一段,光是這一段就可以講十個鐘。在這一次開示中,沒有太詳細的講解,但我們可以留著一個疑情,留待以後發掘。這個咒語,先好好的念,與藥師佛的三昧力相應。

雖然這次主題是開示的第七、第八集,但我自己把後面第九集也看完了。整體來說,這次開示主要就顯教部分而說,密教行法的部分基本都從略。而大重點有兩個,一個是發願,一個是專念受持,專念受持當中有技術面、有工程面,而三昧力是技術面的一個訓練要點,這個三昧力會貫串在修行的所有層面。當具備這個三昧力以後,重點在應用發揮,即是行願部分,讓生命完滿,無盡超越。

關於藥師的密法壇城,單看經文,我個人覺得非常複雜,當中的媒介、儀軌非常多,那個布置,如果沒有一定空間,也不是容易做得到,另外,要四個鐘洗一次澡也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所以,我個人一定怕怕。但想一下,如果那是換來新生、延命續壽的一個修法,相比於生命本身,媒介儀軌的繁複是怎樣都比不上,其實那正正意味著生命本身的可貴,絕不是說說修行就可了事。

心靈生命的可貴,就算是普通人也或多或少有所體會。我們得聞佛教,就算是一步一步慢慢的走,也要把這個生命發揮,才算不枉此生。

這是第三輪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