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日星期日

華藏工程 主題:空性、人性、人情味

華藏工程 分享稿及課後報告

日期:20185月29日 
:晚上7:00-9:00
地點華嚴學會

主題:空性、人性、人情味

題材:2008 檳城 地藏經 海雲和上開示 第三集


第三集內容大要:
「仰止唯佛陀,成就在人格,人成則佛成,是則名真實」—-太虛大師
灑掃、應對、進退
真理與文化
戒律與因果
空性、佛身、佛法、佛教
法界的定義、法身的定義
阿羅漢 非人格性法身
貪、嗔、癡的味道
施食與午供
人格性法身、人性、人情味
學佛的資糧道

今次華工只準備了大綱和重點,沒有講稿,課後報告換個形式來寫。

(一)空性

什麼是空性?和上要我們提著疑情去參。

從理論層面講,空性是指本體那個無形無相的性狀。無形無相,但實有,能起妙用。

從佛教的發展來看,真理的演繹由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靜寂)歸為一法印(般若性空),再由一法印轉到他的妙用,那個妙用即是人性的顯現。從這裡來看,空性即人性。

太虛大師的名言「仰止唯佛陀,成就在人格,人成則佛成,是則名真實」,正是在強調人格的成就、人性的彰顯即是真實法的成就。

同修在分享中提到,菩薩的性德就跟空性有關。菩薩依於眾生所發的願,背後正包藏人性,在因地依著性格所行的願,果地的成就就叫做性德,那正是人性在那個願底下的發揮,亦是空性所起的妙用。

空,無形無相,我們從人性中去了解他。

(二)灑掃、應對、進退

菩薩(人格性法身)要度眾,就要跟眾生相處,裡面不單是「理」,還有「事」。空性是理,加以於實際應用,即轉化為人性。於事上,學佛第一個首先就要重視人性。

人與人間相處講求的主要是應對得宜、進退得宜。從最基礎看,人性的培養就從「灑掃、應對、進退」開始,簡單講就是從學做人開始。過去所指的大學實際是學做人的學問。這裡不談飛天遁地、特異功能,講的是生活行宜、進退有節。

學佛要人格性健全,要有健康的家庭生活、健康的社會生活,然後再懂得反思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以後才講修行。

(三)疑情

「疑情的意思就是我先接受,然後再求證,你假如先拒絕就沒有疑情了,拒絕就不要管他了。我先接受,我慢慢再去求證,這跟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不一樣,因為你要契入真理,你一定要帶疑情才能契入真理,這是一個基本條件。」(原文摘錄)

(四)法界、法身的定義

「法怎麼定義?就是真理。你不要看那個法,正法久住有沒有,正法久住是真正的真理叫正法,所以法界就是真理的範圍,法身是真理的本質,我這樣定義有沒有很清楚,你應該都記起來,不要再搞錯了。」(原文摘錄)

(五)小乘、天乘

有同修提到,基礎佛教的「小乘」其實是「天乘」。佛陀當時在印度指導的大多人都已是四禪八定的成就者,四禪八定的福報實際是天人的福報,所以叫「天乘」,不要小看它。

(六)儲蓄

人類因存亡和懼怕而儲蓄,但怎樣才算足夠似乎永無定案,永遠懼怕不足。而見著他人的儲蓄,也容易衍生比較,競爭就這樣出來,貪嗔癡的味道就越來越濃。

(七)真理與文化

學佛主要學真理,文化是方便接引,但不是真理。戒律屬於文化部分,所以有開遮,會隨著時、地而變化。行者不應為著強守戒律而犯因果。

(八)結緣修福

「眾生難度,但眾生下輩子來就好度」,我們這輩子來學佛,前輩子都有因緣,和上在開示中特別提到結善緣、修福報的方法:施食結善緣,午供修福報。

以前是初一、十五中午供佛,初二、十六打牙祭、拜門口。我們現在可以星期六午供、星期日施食,施食就三點半以後。又或者,星期六日都午供,下午三點半以後都施食。不會的話就到道場共修。這是結善緣、修福報的根本法輪。

(九)什麼是「不用大腦」?

什麼是不用大腦?大家也抱著疑情。
有的說是不用邏輯推理那個模式,有的說是放下我執。

和上提過,虛幻的生命元素是「目標、記憶、推理」。記憶不就是我執的根本?所謂「不用大腦」,不只是不用推理模式,不只是放下我執,而是包含了不用「目標、記憶、推理」這套模式去處理生命的問題。

而真實的生命元素則是「定位、修行、智慧」,其中的要點是「疑情、摸索、實踐」。

(十)四十一分無明

自由分享中,大家對空性是什麼、本體是什麼提出了各自的理解。其中又提到世間由「地、水、火、風」四大構成(或加上「空」為五大),這可歸為色蘊,另外又簡略提到十二因緣等生命流轉的佛教名相。

這裡按心經列出全部四十一分無明,也代表了成佛之道的四十一個位次。

五蘊 - 色、受、想、行、識
六根 - 眼、耳、鼻、舌、身、意
六識 - 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 - 色、聲、香、味、觸、法
十二因緣 - 無名、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四聖諦 - 苦、集、滅、道
智(能)、得(所)

四十一分無明以後還有「生相無明」,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捕捉得到心念剛產生的那一剎那,佛要連這一分無明都破。(參考《活用其心》P.116-117)

「每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時便可稱「實教佛」。「圓教佛」則必須破四十一分無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