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7日星期日

啟動幸福家庭生活的密碼

第四次網絡華藏工程講稿
主題:幸福家庭
影片:華嚴學會家庭議題講座 - 美麗人生 啟動幸福家庭生活的密碼
日期:2017年9月8日

(第一輪)

這次華藏工程討論的是家庭議題,題材是華嚴學會在高雄的一次講座 - 美麗人生 啟動幸福家庭生活的密碼。

我們,一般人,都有家庭。那是我們生活中最基本的歸宿,也是社會中最基本的一個單位。在華嚴的教育框架下,家庭議題屬於修行前行的前行,五大議題之一,藉以框正學員的人格,也算是從方內議題中的一個接引處。

講座中,有三位講者,分別是海雲和上、丁博士和沈督學,他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分享了啟動幸福家庭的一些要訣。這裡我不打算逐一詳談,只選取三個我認為很受用的「幸福密碼」來分享。

第一個,觀察、檢視。

在講座的上半場,海雲和上提到他們過去的讀書時代沒現在的物質豐富,例如讀書課室的燈光不足,如果要點燈火,大人又擔心不小心引致火災。現在的物質生活好上太多,但人們卻仍會感到不足。那是對自己生活環境欠缺了觀察、檢視,從而不知道幸福所在。

這個引申,其實也提醒我們要留意家庭、家人的好處,切莫因慣性享受而未能知福。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不是必然,也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或許家人會有不足,但他們對家庭的付出,我們自己要去留意、去欣賞。

在今日的香港,母親不一定要留在家照顧孩子,很多中產家庭都有外傭,父母雙方都外出工作。有的家庭因住房的經濟需要不得不如此,有的則是因爲父母雙方都想繼續自己的事業。我自己算幸運,太太願意留在家照顧小孩。其實,在家照顧小孩的辛勞可能比外出工作還要重。

家庭主婦的工作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時,一星期七天,直到孩子長大為止。出外工作,尚有週末假期,還沒算有薪年假。在家,休息的時間可能還要看看孩子睡得好不好、有沒有踢開綿被著涼。

太太從前不太理會家務,現在有的家事習慣也未上手。有時,我下班回家,見到一片混亂,心情很多時都一陣煩燥。但多想照顧孩子的辛勞,多點理解,這些「火氣」也會慢慢弱了。我收拾得比她快,有的就我做好了。在這方面,我自己也在調整中。

這些留意,同樣也可以放到社會中:走在路上,我不懂得築路;交通便捷,做車建鐵路也不是我;手上一支筆很簡單,很我也不懂怎樣製作出來。今天很多的便利,是很多前人的心血,或者社會總有不足,但也總有很多心血我們在享受著,知福才能幸福。

(第二輪)

第二個幸福密碼,是丁博士談的一些技巧,分別對應夫妻、孩子、年老父母。

夫妻之間,應對不滿,我們可以嘗試用六秘來冷靜自己,說出來的話最好是「五句讚美,一句批評」。這也是「觀察、檢視」延伸下的應用,先想想對方的動機,說說這樣的動機下的五件好事,最後才說出自己的不滿。這樣一方面可避免直接衝突,也讓對方容易聽下自己的想法,讓事情有改善的餘地。通常,直接嘈交最後也解決不到問題,只是情緒宣洩,破壞感情。

教育孩子,重點不在孩子要如何如何,應在於自己要如何如何。自己怎樣,孩子就會學成怎樣。處理事情,父母可嘗試自己代入孩子的角色,然後當作自己要做處理去作準備、資料搜集,了解當中的困難、選擇。這樣在開導時才能引導孩子,對方才容易受落。另外要留意,我們只是引導,不是完全代他們做決定。

照顧父母,事事為他們打點,或者被認為是孝順。但講者對此有保留,他認為應留一手,有的事情,如果他們有能力處理,就讓他們自己處理,這是為了讓他們有一份存在感。如果事事替他們完成,久而久之,他們可能會以為自己多餘,較負面的,可能想到自己是個負累。

存在感、受尊重每個人都需要,直接的向對方表達不滿,或者過度給予,無形中會破壞那份尊重和存在的感覺。對應不同人去應用不同技巧,其實大原則都是要關注那份存在和尊重。

(第三輪)

第一個幸福密碼要自己去覺察,第二個幸福密碼要留意別人的存在感,第三個,要想想制度、家庭中的分工。

過去的中國社會屬於「大家庭」時代,祖孫親族同地而居,所謂鄉教俗例,實際都是家庭教育,講究家教門風,自有一套制度和分工。

現代社會以小家庭為主,所生子女數量亦少,家族門教所起的力量已經息微,大家庭的家教、家訓也沒從前講究。有的家庭,父母在外工作,照顧孩子的工作都交到家傭身上(這狀況,國內大城市、台灣的情況我不清楚,起碼在香港很流行)。

海雲和上提出,家庭中,父母兩人,最理想是有一人留在家,父親或母親都行,另一人在外工作,這樣才有家教基礎。不要雙方都去做同一件事,孩子沒人理會。在家也一樣,家務要分工,不要父母都走在一起做相同的事情,要有人教孩子。

大家庭時代已經過去,我們要想想自己去建立自己的家風、門風,有自己的家訓、家教。那是父母要去建立。家庭有規矩,孩子的人格才能健全成長,對社會穩定才有基本支持。

在香港,早幾年已開始出現不懂自理的小孩。因為有傭人照料,小孩長大後都不太懂得自理生活簡單細節,小如綁腳帶也要他人幫忙。其他灑掃應對更不用談。國內因一孩政策所衍生的過份疼愛,早年也受到關注。或者台灣的情況也相去不遠,要不和上也不會強調灑掃應對,那應該要從家庭中教育出來。

提起自己的覺察力、留意家人的存在感、建立家庭的家教門風,進而為社會推動風氣,這也正是「大學之道」。

簡單分享完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