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藥師經
影片:海雲和上講記 - 2008溫哥華藥師經開示 (第一、二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_mnP_J0PpQ&list=PLfKQi8H6dRKAEkiSbbgaEs_HFEeOcY9p1)
日期:2017年9月15日
(第一輪)
藥師經是其中一部比較流行的大乘經典,但我從前總提不起勁去看, 連打開也沒打開過。或者是時辰未到,緣份沒有成熟。
華嚴學會為海雲和上發起藥師結界,第一次在七月。當時才察覺, 原來和上的年紀已不小,他這個年紀還四處奔走,其實應該有點累, 真的希望他身體健康,繼續利益有情。因為當時正在結界誦地藏經, 我沒有參加誦藥師經的結界,只參加了點燈,算是一點心意。
後來想不到的是,九月再進行第二輪藥師結界,之後還會有第三次, 一直到年底,在年結海會時再做總迴向。 那時也剛看到和上從前教導「請佛住世」是怎樣的請, 故事的主人翁我忘了,但大約就是,師父示意要離開了, 他的弟子立即安排打七法會,一個完了接著一個, 做到師父要留住世間,結果師父就真的不走了,再留一下。 現在的結界,也是一個接著一個,一做半年,一方面感覺有點嚴重, 但另一方面又感覺不會有事。那麼強大的結界願力, 我相信和上會留下來的。
九月二日剛好是我參加地藏法會的最後一天, 那天我也參加了三皈禮。九月三日,第二輪藥師結界開始。 和上說過地藏、藥師是兩大入門法門, 那就打開經本去學我總不願去學的藥師經吧!
藥師琉璃光如來,是一個媒介, 這個佛號要我們自己去提起生命調理的作用, 從而回復本來那像琉璃光一樣燦爛的生命狀態。東方, 表意是學法的開始,重點在轉化,要先拔除業障。
正法時期,眾生是解脫堅固,佛只要一開示,大家就都解脫去了。 像法時期,差一點點,眾生有業障,所以文殊菩薩就請佛宣說「 諸佛名號及本大願功德」, 希望像法眾生能夠透過持念佛名和本願功德就把那個差一點點的地方 補起來。
和上在開示中提到,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我們都差了兩點點, 不是一點點。我們還要再加上法界的加持力。 他提供兩個參考給我們,第一個是心靈頻率穩定訓練,心靈要平靜、 寧靜,要有寧靜的觀察力。簡單的訓練來講,就是打坐。第二個, 要做反觀,就是反省和檢討的能力。 這個反省和檢討的功夫用的越多,業障才消得越多。
想要解脫,這是一個非常大概的綱領,先在第一輪提出來。
(第二輪)
我們現在讀到的藥師經,由玄奘法師翻譯, 就是西遊記三藏法師的原型。他的譯經特色,是原汁原味, 雖然讀起來坳口,但卻能夠反映當時的印度文化。
如果讀過其他佛經,再來讀藥師經,第一次必定斷斷續續,人家「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這邊卻換了一堆我連廣東話也不懂發音的字。「應正等覺」四個字, 讀起來要怎樣分也不清楚。不過,這正正是可以留意的地方, 有的反映了當時口語的發音,有的反映了當時印度文化背後的意思。
「薄伽梵」是一個例子,一般譯「世尊」,但「世尊」兩字, 你不會感覺到它在印度文化的份量。在印度文化中,「薄伽梵」 是最高的尊稱,相當於中國叫的「聖人」。玄奘大師只做音譯, 不作意譯,讀經的人才會留意到,才會去查找背後的意義。
「曼殊室利」是另一個例子, 和上認為跟玄奘大師是南方人的口音有關。 這是當時口音的一個反映。
這裡盆開一下,我沒有答案,但值得想一下: 為什麼玄奘法師翻譯心經又不是這樣翻呢?心經那譯文, 跟其他所有玄奘法師的譯文都不一樣,其他都原汁原味, 但心經明顯是精鍊出來的。比起其他法師的譯本, 玄奘法師的譯本也更為精緻。為什麼這樣?
繼續談回藥師講記。海雲和上經常強調, 讀經要留意當中的語言模式。經典很常有數字,要留意它的表法。 在第一、二講中,和上為我們也解開了部分的法意。
以與會僧眾為例:
比丘八千人,當中的「八」是指八正道,不是數字上有八千人, 而是行於八正道、應來此會的比丘眾。
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跟我們說三百六十是一個圓一樣, 那表示一種圓滿,各種不同德性的菩薩都在的意思。
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藥叉、人、非人等, 前四類眾生是佛陀用四攝法度化的, 後四類眾生是佛陀用四無量心來感化的。經文開展出與會人眾, 也同時有它要表達的內涵。
這些表法還有很多例子,時間所限不一一例舉。 以上是第二輪分享想帶出的兩點:譯文有它的文化意涵, 經文有它的表法演繹。
(第三輪)
剛才提到經文的表法,現在多談一點。 藥師經是文殊菩薩為像法以後的眾生請法,這裡有兩重意義。第一, 曼殊室利的意涵就是般若空性。文殊菩薩請法, 他的意含就是空性要起用,不能有智慧而不用。第二,空性起用, 要怎麼用?要以大悲為本,他的作用就是為了饒益眾生。
佛入滅後,眾生都不能請佛開示,菩薩都先代後世眾生請輪法輪, 我們應該為此感恩。
另外我們也要注意,諸佛菩薩到世間來, 要度的不是眾生生死流轉的那個假我, 而是度眾生本身的那個法身慧命。眾生在娑婆世界都是真實的, 但世間的一切萬法都是虛幻的。
出三界,入法界。所謂「入法界」,用現在的概念講, 就是在整個宇宙中,具備自在出入每一個佛的淨土的能力, 就算是回到娑婆世界,也可以乘願再來。
而願,則是生命因素所兌現的根本。 菩薩淨土是依願長久修行而產生的,佛淨土則是菩薩淨土不斷完善、 最後所達至的世界。
我們發願,就要發「做不到的大願」。做不到的大願, 才能激發我們生命因素的成長,再而無盡超越,這是趣向佛淨土、 入法界的根本所在。
回到第一輪的分享,藥師佛的本願,主要就在幫助眾生掃除障礙, 那是學佛的開始。如果諸佛名號本願功德的加持力不足, 我們就要先懺悔、先淨心,調整自己的人格性, 這是入門資糧的累積。
藥師佛也是「十號具足」的佛。應供、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 世間解,這五個形容他的德行圓滿。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 佛、薄伽梵,這五個是對藥師如來最崇高的尊稱。 一對加起來的另一種意義,是「圓滿法身」。 而這也是印度文化的一個反映, 要表現出佛陀比其他印度教的至尊更殊勝。
這次講記的第一、二集,經文部分就講到藥師佛的十號。 他的十二大願,在第三集以後會提到。
大約兩個小時的講座,濃縮到九至十五分鐘來分享, 也是一鍛練捕捉重點和重新組織的訓練。不善之處,還望指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