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9日星期三

華藏工程 主題:功德、供養、相應 ​

華藏工程 課後報告


日期:2018年8月21
:晚上7:00-9:00
地點華嚴學會


主題:功德、供養、相應
題材:2008年 檳城 地藏經 海雲和上開示 第九集

視頻連結: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0B377BA5387F535Fhttps://youtu.be/qK-_5acrq_0

第九集內容大要:
什麼叫功德無量?
供僧的意義
帶應用七菩提分供養,增長自性善根
做應該要做的事
隨喜、隨緣、隨分、隨力
悲心、誠心、感恩的心、覺心
什麼是迴向法界?學佛的目的為何?
與本體的相應
「我這樣做對嗎?」一定要帶著疑情去修
十種功德,一個世界

一、供養

佛教中很多語言我們都習慣了,這些語言當中的意義我們或者從未探究,或者已然淡忘。和上的開示讓我們重新去認識這些常常掛在口邊的詞語,提起我們的覺性。

第一個是「功德無量」。什麼叫功德無量?我們學佛就是要追求人生的覺醒、生命的覺醒,如果對生命覺醒有價值的東西,我們就叫做有功德。如果那個價值非常大、意義非常大,那就叫做功德無量。

在「做功德」這件事情上,「修供養」是其中一件最常被提起要做的事情。那麼供養的意義是什麼?它在生命覺醒、生命價值中起什麼作用?

以供僧、培養僧眾為例,這裡有兩層意義:第一層意義是培養這些人擁有覺性,能夠覺知生命的存在與價值。第二層意義則是透過栽培僧眾,讓這些僧眾將來開啟覺性以後,來教化我們,讓所有的眾生也都能夠覺醒,認識到生命的真正價值跟意義。供僧的時候就要帶著這種覺性,讓自己成長起來。

供養,實際是在培育自性善根,我們所供養的東西或付出的東西都是一種媒介,透過那個媒介把自己的善根引導出來、培養出來。在供僧的例子中,供物和僧眾都是媒介,他們讓我們容易提起用心,目標是向生命的覺醒邁進。供養中的用心,在這裡起著關鍵作用。

至於怎樣用心對我們的善根最有利益?十大願王則提到「法供養最」。法供養包括了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和不離菩提心供養七項。在供養中配合因緣,帶起一至兩項作觀想,自己的心靈就容易成長起來。這七個,在和上的語言模式中,又叫做「應用七菩提分」。


二、布施

在講述《校量布施功德緣品》這個部分,和上把布施應有的心態和態度提出。他特別提到,我們應該做「應該要做的事」,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施與受兩個方面,可以分開來說。

對「受方」而言,或者說是對「能、所」的「所」而言,我們用四隨來歸納應有的基本態度。
第一隨是隨喜,只要是程度比自己低的就要救濟。程度高的他有能力,「救濟」就容易變成巴結。
第二隨是隨緣,有緣就要做。
第三隨是隨分,隨自己的身分做。
第四隨是隨力,隨自己的能力做。
這樣既不勉強自己,也不逃避責任。

對「施方」而言,或者說是對「能、所」的「能」而言,我們有三個基本心態。
第一,要有悲心;對弱勢族群要有悲心,有悲心才會隨喜隨緣。
第二,要誠心;這是講態度,要有一個恭敬的態度。對方有這個相,我才有這個緣去修這一份功德,所以要懂得感恩。
第三,有覺心;懂感恩的背後,其實是一份覺心。不會感恩人,可能就一直說著「感恩你來給我救濟」,那是不懂感恩,沒有真正的覺心。自覺的感恩,是存在心上,而不在咀上。這個覺心實際在左右我們的立場和取態。


三、迴向

回向法界是自利的工作,回向法界一切眾生是利他的工作。兩者不一樣。

回向法界就是讓我成就法界、成就法身的意思,也即是成就智正覺世間跟成就器世間。當智正覺世間和器世間能夠成就,眷屬世間必然成就。這樣也叫做回向實際、回向真如。

這個回向,它重點是在,透過佛像這個媒介,你有沒有感受到覺悟的存在?透過菩薩這個形象,他是個媒介,你有沒有感受到生命因素的存在?這才是重點。

我們要問的是「我這樣念佛對嗎?」
本體裡面你到底有沒有相應?
唯一真實法,就是要在修行中帶進疑情。
不能用自以為是所想的。
用什麼方法去兌現師父所講?經典所載?
要一再反覆地去反省檢討。

從一個點,切入到另一個點,不斷的前進邁向目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