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 海雲和上講記 2007芝加哥開示(第一、二集)筆記
第三季 第一次網絡華藏工程筆記主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影片:海雲和上講記 - 2007芝加哥開示(第一、二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GKrxevmG48&list=PL28B7016A4A85FBC6)
日期:2018年1月19日
普門品是法華經的一品,而法華經也是一部被稱為經中之王的經典,它是大乘集大乘的經典,也是天台宗的教典。和上說,華嚴經是菩薩與菩薩對話的經典,是真理的經典,法華經是菩薩與佛陀對話的經典,是成佛的經典。法華經的內容,反映出佛教的發展與融和。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可顯示佛教發展的變化,會三歸一為一佛乘,則顯示當中的融和、平等。可以想像,佛教的發展會隨著它的傳播和生存而發生改變,而不同具領導地位的行者的關注點不同,也影響著佛教的發展。這種種因素會衍生出不同的佛教分支,也因分支的出現而產生磨擦。讀維摩詰經,有關對小乘的扁斥,也可對這些磨擦略窺一二。法華經的結集,正好反映三乘融和的一個階段,也是大乘教化發展成熟的一個階段。它強調眾生本質的平等,佛陀一切教化都只是針對眾生不同根器而作的方便法。龍女成佛的故事,對古時牢固的重男輕女文化,更凸顯出這種普及的平等。小乘的重點在於對生命的改造,大乘的重點則在於接引眾生、矯正人格和維繫僧團。兩者實際是整體生命教育的不同部分。法華經的教育也是兩個階階,一個是化城前的階段,主要就在矯正人格,一個是化城後的階段,正式修行,改造生命。可見,法華經在融合三乘上的完整教育系統。第一是本質平等,第二是教育完整,法華經的第三個特點,在於顯示出大乘的宗教化。和上在開示中提到:「佛法本來是專講生命的改造工程,但為了攝受、教化眾生,為了經營道場,它必須普及化,而只有宗教化才能普及化,因此諸佛護念、菩薩加持就產生了。」我們現在學的普門品,可謂是這個宗教化的代表經典之一。當然,它之所以成為中國佛教的代表性經典,跟唐代形成的佛王思想也有很大關係。在普門品中,我們可以見到觀世音菩薩的多管閒事:「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普門品中的十二大願,正是這種多管閒事的具體描述。這在接引眾生、菩薩加持在方面是非常明顯的。菩薩的擬人化,帶出大乘的宗教化。然而,從修行人的立場看,菩薩的性德化更具意義,菩薩的名號,化表著一個生命因素,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是療癒我們心靈扭曲、挫折受傷的一個重要的生命因素。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有兩重意義,一是修行前的淨化療癒,二是成就後的接引起用。普門十二願,一面是救度淨化,另一面,得到這些加持淨化後,受化者也會透過行願去起用。如果用和上的說法,一面是去除惡質、雜質,另一面是把本質發揚光大。這個生命因素,實際就在每個人心中,只是有沒有去激發出來。關於立願去激發生命因素,我們在藥師經的學習中曾經提過,和上在這次開示中也有提及,是那個寫紙、每年檢討的方法,這裡暫不重覆。一零八拜反省檢討也一樣,和上在這次開示中也又再提及,我們在這裡也暫不重覆。但想提出,和上在講及不同經典的時候都一再地帶出這些方法,我們要特別去留意這些寶貝,自己嘗試去模索實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