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 - 海雲和上講記 2008開示(第四集)筆記
第二季 第四次網絡華藏工程筆記主題:阿彌陀經影片:海雲和上講記 - 2008馬來西亞檳城開示(第四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B9-kiaoh4&list=PLyUPrEyFLitmmf-s94H8HqN-kXv2dPd-k&index=19)日期:2017年11月24日
這一輪分享,嘗試說一說彌陀經跟圓融道有什麼相通之處。和上在開示中提到,經文中提及淨土眾鳥都在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其土眾生皆悉念佛、念法、念僧,這當中涉及兩個轉化。一個是從生活中向正道的轉化,另一個是從正道向三寶、生命因素的轉化。而念三寶就是對三寶具足堅強信心的體現。圓融道第一要件就是對三寶具足信心,從這裡可以看到,傳統上,或者說從基礎佛教的角度來看,圓融道第一要件的培養就是從三十七道品來。和上在現代開示中談及心靈頻率穩定訓練來與佛菩薩相應,也提到我們自己要習慣與佛菩薩對話、依眾生起願,再而從實踐中體會。這些種種,背後實際上都牽涉了種種對身語意的調整,那些要調整的細節,從基礎看,就是三十七道品的東西。至於圓融道第二要件,行菩薩道,即是三十七道品的起用,例如應用七菩提分,是生命因素在實踐中成長的一個階段。這些成長反過來又會增強我們對三寶的信心。信心是基礎,行菩薩道是應用,而應用又會增強基礎,重點都在轉化和生命因素的成長。第三是歸零,榮耀歸三寶,挫折、走偏的時候也是回歸三寶。極樂世界有沒有挫折?我想是有的。想一想《無量壽經》,有九品往生之說,就知道那裡有很多生命因素還未完滿、還待成長的眾生。這些眾生都有一定成就、福報,但習氣仍在,就如極樂世界那些雀鳥,也會有大小便一樣。極樂世界其中的殊勝,就在於它容許這些都自然存在,但它可以有一種平衡。「法如是故」,是怎樣就怎樣。這個世界的環境,很方便的就做到三緣念。緣念道場,即是緣念佛淨土那個環境;緣念法門,就回到三十七道品;緣念善知識,就緣念極樂淨土諸眷屬。就算有挫折,那個淨土也很容易把它導正。這是我自己用圓融道的架構對彌陀經的一點整理,一種嘗試。——我們現在看來的、聽來的,雖然在生活中或多或少也會去實踐,但很多時都未能在生活中完全起到轉化作用,它們大部分也還是知識性的東西。不過,透過探索、整理、反省,它慢慢會進到我們的生命,然後不知在什麼時候就彈出來,指引我們。指引的時候,就嘗試改變,有的習氣不一定一下子改變過來,但慢慢會減輕,或者警覺性會增強。這些都是開始,重點是浸在裡面,然後問自己,這樣對嗎?可以做得更好?——報身,就如我們在生活中有很多角色,有時是兒子、有時是爸爸、有時是上司、有時是下屬,方方面面,不同時間有不同特質做主導,但真身只有一個,法身只有一個。法身是毘盧遮那如來。在開始修學時,示現是開敷華王佛。在正確的修行方向時,示現是寶幢佛。在成就時,示現是阿彌陀佛。成就以後起用時,示現是天鼓雷音如來。一法身,多報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