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 - 海雲和上講記 2008開示(第五集)筆記
第二季 第五次網絡華藏工程筆記主題:阿彌陀經影片:海雲和上講記 - 2008馬來西亞檳城開示(第五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sVjDMYj84w&list=PLyUPrEyFLitmmf-s94H8HqN-kXv2dPd-k&index=25)日期:2017年12月1日
(第一輪)從第一集來到第五集,四段以「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結尾的經文都解釋過。這是一個大體系,開示由阿彌陀經,到無量壽經,再帶到十大願王,以及胎藏界的法報化。我們簡單的重溫一下。第一段,主要展示器世間莊嚴。其中的「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池、八功德水,等等,皆在隱喻三十七道品的作用,三十七道品成就出極樂淨土的器世間。對照無量壽經,極樂淨土是法藏比丘經歷五劫,於二百一十億佛土摘取精華而建構的,這裡亦意味著,三十七道品是最殊勝的修法,最直截了當的修法。再對照十大願王,「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完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法藏比丘所作的其實跟這段偈頌一樣,遍歷佛土修法,然後以精華建構自己的淨土,亦即是說,這是法藏心法,亦是普賢心法。以三十七道品的應用來成就。第二段,主要展示眷屬世間莊嚴。淨土的人,有覺醒,心清淨,不雜染,不繞圈子,福報很大。日常生活重在一事,就是供養諸佛。現代講法,即是培養自性善根。培養自性善根的供養,參考普賢行願品,以法供養最,而法供養即是應用七菩提分: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攝受眾生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提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如果三十七道品是精華所在,這就是精華中的精華。(第二輪)第三段,展示出極樂世界環境的殊勝。眾吉祥鳥演和雅音,把一切都歸導到三十七道品的正道中,縱帶著種種習氣,都可從正道中得到疏導。從正道中,能夠慢慢懂得念佛、念法、念僧,培養出對三寶的堅實信心。當中的重點是兩個轉化,一是導向正道,一是導向自性三寶。吉祥鳥等一切,皆是自然存在,整個淨土環境是一種生態平衡的狀況。第四段,展示出釋迦佛的報身成就。從法報化的理論來分析,講經說法的那個釋迦佛是化身佛,阿彌陀佛是他的報身成就。光明無量、壽命無邊,福慧雙全,聲聞菩薩弟子無數,通通在講述阿彌陀佛,亦同時在闡述釋迦佛的報身殊勝。阿羅漢要問死了以後到何處,這裡可見到,化身滅後,是報身成就。我們這個化身修行,一般追求的也是報身成就。和上另外補充提到,如果成就的是法身,那就直接入法界,不入報身淨土。和上的四段開示,再濃縮,是「心法、供養、轉化、成就」。持心法,修供養,外緣內緣得到轉化,最後成就,這是一個理路。至於如何入道?開始是什麼?是覺醒。要覺醒最好的方法是反省檢討。想想人生這樣活着有價值嗎?有意義嗎?怎樣活着才對?這是一個開始,各人有各人的答案。反省檢討,傳統叫懺悔,和上開示的做法是一零八拜,那是培養謙下心的一個方法,謙下,再反省。這又讓我想起十大願王,禮敬諸佛,一開始就是謙下心。稱讚如來,與佛菩薩相應。廣修供養,與一切眾生、佛菩薩相應。懺悔業障,反省,謙下,回到原點。一至五集已經是一個很完整的開示,「心法、供養、轉化、成就」,入門是謙下、反省。真切依行,未入法界也起碼能成就報身。(第三輪)這一輪,分享一下這星期在工作中聽到的東西,也跟反省檢討有關。有一天,上司跟我談到一些對使用方來說的工程缺陷。這些缺陷對建造方來說,他們不一定認為是缺陷,只是設計方的問題。但對使用方來說,他們不理會,也很可能不懂理會,究竟是設計缺陷,還是建造缺陷,甚至是偷工減料,總之那問題在使用上會造成或大或小的不便。談了一下,就談到兩種處事態度。用英文來表達,一種是Do the right things,另一種是Do the things right。翻成中文,Do the right things即是做對的事,Do the things right即是把事做對。兩者好像差不多,但實際有很微妙的差別。把事做對,即是按本子辦事,總之不犯錯,把事情完成。另一面,做對的事,是否按本子辦事不是重點,當然最好是不犯錯,但重點是對整件事情來說,有沒有把它做得完滿正確。(註:不同角色有不同側重點,他們應該「做對的事」或者「把事做好」會有不同看法。也有的人認為兩者同樣重要。這裡重在談個人對人生的管理,強調「做對的事」)做對的事,很多時付出的比一般要多,有時或許會有些偏軌,但成果會較好。當然,也不一定沒有失敗,也不一定有預期效果,但那種心態背後藏著的是一份認真。如果用人生為例,乖兒子乖女兒或許是「把事做對」的代表,但從整個人生來看,這樣的生命有意義、有價值嗎?或許我們犯一點錯,多一點反思,生命會完全不同。今天看到李工一段很簡短的分享,頭十六個字就是「認真工作,認真生活,不問代價,只問付出」。什麼是認真呢?把心態放在「做對的事」上面,應該就算是認真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