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8日星期六

三法印 - 海雲和上講記 2005開示筆記

第十次網絡華藏工程講稿
主題:三法印
影片:海雲和上講記 - 2005美國聖荷西開示 - 三法印
日期:2017年10月27日

(第一輪)

這個星期開始新工作,在忙碌中渡過,在忙碌中學習。忙過一輪就到今天三法印開示的分享。

這次開示是海雲和上在北美一次華嚴講座中加插的三法印開示,內容不長,但也精彩。

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靜寂」。歸結大乘經典、過去祖師的思想脈絡和修行體會,和上把三法印歸結到一法印,一法印即是空性。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靜寂,通通在表達的都是空性,三法印即一法印。印象中,應該只有海雲和上這樣提過,沒有其他人這樣提。

和上提到,雖然過去祖師沒有明確提出,但從杜順法師的法界三觀,當中的真空絕相觀,正正在表現三法印都歸結到空性。而理事無礙跟事事無礙,則展現出空性妙用的一面。

其實空性是什麼呢?我個人認為和上在講座中沒有直接提到,他一再強調的是實踐,要從實踐中兌現空性,而能夠在生活中兌現空性,那就是人性的展現。杜順法師的法界三觀,實際是一種實踐的指導。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之前在藥師開示中也提到空性,當時指出,空性是義學,要訓練的實際是禪觀的三昧力,當具備三昧力,才能夠體會空性,開展他的妙用。

通常講空性就很容易聯想到什麼也沒有,無常,但什麼也沒有當中也有一個,那一個叫無常。次第道那種不斷去破的止觀修法,要證的就是這個「無常空」。當去運用的時候,則強調「本體空」的立,建立的立。兌現出人性,則是人性化的空性。

和上用再現代一點的說法,即是把雜質跟惡質都除掉,然後把生命的本質顯現出來。透過這樣的實踐,去體會什麼是空性。

這是第一輪分享。

(第二輪)

和上在開示中談到出三界,講的那些hello kitty例子,讓我想起以前玩電腦遊戲。

很多人也有沉迷電腦遊戲或電子遊戲的經歷,我當然也經歷過這段時間。其中我喜歡的遊戲類型,包括角色扮演遊戲,即是RPG。不知大家有沒有玩過,就是一邊玩要一邊透過任務或打怪物的方法去提升遊戲中角色的能力,不斷變強,通關、打強敵,最後完成一個故事、完結一個遊戲,在香港叫「打爆機」。

有一天,不知何故,我突然想到,如果把花在遊戲的時間用在現實,去變強自己,那不是更實際?從那時開始,雖然還有一種癮去玩,但玩沒多久,很快就沒興趣了。最後,慢慢也不玩了。要玩,就玩一些小遊戲,閒時找點趣味而已。這個過程,好像在電子遊戲的「三界」中走了出來,從虛擬回到現實。

另外,我又想起憨山大師的故事。細節我沒有記住,但大意就是,憨山大師小時候跟母親對話,問讀書為了什麼,母親答為了做官,大師又問做官又為了什麼。如是者一直追問下去,總之,就算做到宰相,最後還是作罷。那做來為什麼?談到最後,小時的大師反而要成佛作祖,打算日後要出家為僧。那又是一種跳脫一般人的價值觀,去到另一層面的例子。

不玩遊戲,從虛擬到現實,但在現實中的追求,又真的很現實嗎?玩遊戲的時候很想把遊戲完結,完結了卻是一種虛無,總之就是完了。人生有時也一樣,追求夢想,失敗了自然失落,成功了,也就完了,沒什麼。剩下來是什麼?

(第三輪)

和上說,虛幻的生命由三個因素構成,一個是記憶,一個是推理,一個是目標。正確的生命也有三個因素,一個是信心,一個是疑情,一個是智慧。

我想問一下,你同意嗎?我抱著疑情。

試想想,我們看和上的開示,當中有沒有推理?談到立願、行願,這是不是也是一種目標?如果答案是也有推理、也是一種目標,當中又有沒有什麼不同?

個人認為,「記憶、推理、目標」不一定分開來看,它們合在一起可以叫做一條「虛幻方程」。像玩遊戲是一個模式,讀書當官是一個模式,當中都包含住這條虛幻方程。一級一級去追求、達成目標,但最後所得都是罷了。

「信心、疑情、智慧」是另一條方程,用信心去定位,用疑情去開路,用智慧去建立。行所當行,止所當止,無盡的展現生命。當中只是永恆的存在和運用,重重無盡。在這條方程下,當中或者也會運用記憶、推理和目標,但它們不是方式的核心,只是方便工具。

和上在問答環節中提到,我們所講的信心,不是信仰那種信心,而是帶有肯定意味的。就如開車,我們對車子有信心,那種不是信仰,而是背後有一種肯定。

這個信心,是對生命的信心,我們可以透過每個人不同的性德去培養,這個就是每個人自己的定位。在初發心階段,疑情較多,信心的信仰成分居多,但隨著實踐,信心會帶有肯定,不斷成長,那會成為開展生命各個面向的基本定位。

而所謂疑情,不只是懷疑,懷疑當中要先接納,透過實踐去驗證,驗證的收穫成就智慧。當中或許有很多失敗,但只要實踐、反省、檢討,路就沒有錯。失敗跟錯誤可以是兩回事。

這是我對三因素的分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