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8日星期三

阿彌陀經 - 海雲和上講記 2008開示(第一集)筆記

第二季 第一次網絡華藏工程講稿
主題:阿彌陀經
影片:海雲和上講記 - 2008馬來西亞檳城開示(第一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3JxXq_N7lY&index=1&list=PLyUPrEyFLitmmf-s94H8HqN-kXv2dPd-k)
日期:2017年11月3日

(第一輪)

這一季我們學阿彌陀經。這部經非常流通,也不長,講的人很多,真的是沒看過也聽過。但當中的法意,不一定人人能夠領略。

海雲和上解阿彌陀經,以前讀過一次,那是安娜堡的開示。當時還沒有很認真的學習,但感覺很震撼,解讀跟過往讀過的完全不同。經文開首部份與會眾的意涵、種種對極樂世界抽述背後所表達的法意、各位菩薩所代表的生命因素,都有很通透的解讀。這次馬來西亞的開示,是另一次學習。

這部經的序分,簡介了它的背景和定位。這是佛陀在給孤獨園的開示,那是僧團經過長久生活穩定下來的一個地方,與會眾包括了十六羅漢為首的僧眾,文殊、彌勒、不休息、常精進四位菩薩為首的菩薩眾和釋提桓因為首的天人眾。

從與會眾看,這部經的生命結構,以羅漢為主,菩薩則示修法關要,以文殊智慧為基本,彌勒示將來佛果,不休息、常精進則示修法應具有的態度。釋提桓因代表著欲界眾生,意味欲界眾生也可以依法修行。

以羅漢為主的生命結構,所演說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殊勝和狀況,這正正是在講說「羅漢死後要到哪裡?」這個問題。佛陀僧團在舍衛城安頓了一段長時間後,不難想像,慢慢有越來越多人對死後要到何處產生疑問。既然羅漢們都已出三界,那死後又到何處?阿彌陀經的重點就在為羅漢們開示這問題的答案。

短短的序分,一般很容易就讀過,但這裡往往要帶出的是經文的背景和定位。彌陀經很短,但從讀經來說,其實很好去培養對語言模式和思維模式的關注。佛陀教什麼?我們學什麼?如果攪不清,結果還是一樣的懞懂。

(第二輪)

第二輪的分享,談的是西方。

我們在藥師經的學習中,也提過在佛教語言中,東南西北方的涵意。東方表示初發心,南方表示在正道上歷練,西方表示成就,北方表示起用。

和上在這次開示中,還用大藏經各分部做例子。大般若經的最後,是曇無謁菩薩,他一直往東方求善知識,講的是初發心修行。到了華嚴經,是善財童子,向南方求學,在正確的方向歷練。寶積部、大集部,講的都是成就。而密法羯摩部,通通在講北方,要起妙用,不空成就。這樣其實簡接跟我們說了大藏經一個很大略的分類結構。

有關對西方解說的另一點,是和上對經文中「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的演繹。西方佛土在哪裡?如果按照佛陀在衹樹給孤獨園講經的這個情況,西方就在佛陀僧團的後門。十萬億是無限遠的地方,向前方看無限遠的地方剛好在我們腦後,就在我們這裡,不在眼前,在腦後。

按當時的情況來說,佛陀說法、僧團安居的衹樹給孤獨園,就是佛陀的淨土。佛陀的淨土就在僧團裡,僧團的住世,就是佛淨土的住世。其實,這個佛淨土跟極樂世界的淨土一樣,只須專注一事,就是專心辦道,其他不用理會。其他的事有天龍八部來護法。

這裡可以細想一下,佛弟子都在僧團中辦道,有的也已經證阿羅漢,他們死後都要去西方淨土,而西方淨土其實就是在僧團的後門。這是什麼意思?

死了,還是再回來,而生命還在淨土中。其實「回來」這個詞應該還不夠準確,一直就在淨土中就無所謂回不回來。這個淨土如果在人間能開展,那人間也會變成佛淨土,佛淨土就是人間淨土。西方的一種意思,可以是人間淨土的成就。不斷辦道出三界,起妙用就是要成就這個人間淨土。

(第三輪)

第三輪的分享沒有準備講稿,這是華工後的筆記。

阿羅漢已在佛陀的淨土,他們死後去到西方淨土,還是要繼續精進。而這個西方淨土,如果就在佛陀淨土的後門,那表示什麼呢?表示他們還是要再回來。再回來又繼續精進什麼呢?把娑婆世界變成人間淨土。把淨土不斷擴展,不斷去昇華生命因素,止於至善。

阿彌陀經應該是原始佛教轉向大乘佛教的一個轉折。阿羅漢去到西方淨土還是要繼續精進,成就眾生的淨土。不是入滅就完了。這也是非人格性法身轉向人格性法身的一個轉折。

把娑婆世界變為人間淨土,這是一個重點。人間淨土在哪?佛陀的僧團是一個,代表的地方是道場。那什麼地方是道場?

和上曾經解答一個三緣念的問題,一位忙於照顧家人的聽眾問,如果沒有辦法到道場,那怎樣實現三緣念?他的解答是,家是道場,家人是善知識,令家人和諧就是法門。

可見,家也可以是道場,令家庭和諧,那家庭就是淨土。完滿了家庭,再而擴展,朋友圈、工作圈、社會,處處是道場。僧團是出家人辦道的基礎,家是在家人辦道的基礎,但這個基礎可以說是歸宿,也可以說不是。說是歸宿,是因爲那是一個原點,說不是歸宿,是因為淨土要不斷擴展,那才是生命的昇華。

對在家人而言,家是道場、工作地是道場、佛教道場是道場。不同道場有不同的善知識,不同的法門。成就了,即是淨土,那淨土,也反映出行者的生命因素。

當中的成長,是生生世世,重重無盡,最終成就的是法界淨土。而這個法界淨土,也就是法身。

長路漫漫,或許有感孤獨,但只要有足夠信心,就能肯定總有菩薩在旁指引,善知識也不會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