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3日星期六

阿彌陀經 - 海雲和上講記 2008開示 摘錄 - 歸零功課

問:歸零功課的儀軌要怎麼進行?

答:歸零功課很簡單講,你就直接拜一百零八拜,在一百零八拜的時間裡,你去反省所發生的那件事情,知道嗎?這個叫事懺。因為你今天業相現前,你才來做這個一百零八拜。一百零八拜,大概十分鐘到二十分鐘之間,你去回想那件事情,自己很慚愧,這樣就好了,這個叫做反省檢討。

那麼要很完整的做可不可以,也可以,這個叫真實法。真實法就是說它沒有固定的經本,你隨時抽樣抓個經本都可以,也就是要做歸零功課,每天要做歸零功課的時候,先拜一百零八,就百零八拜。這一百零八拜,就代表那所有的幾個事件,拜完以後誦經,誦經誦一卷就可以了。一卷經文誦完,念個佛號你自己的佛號,或者咒語就是你的法門,我們通常講就是「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十六洪名,念個一千遍,念個一千遍唸完了以後靜坐,半個鐘頭到一個鐘頭,把今天所發生的幾件事,每一件事情你仔細的去反省檢討。我們這個歸零功課通常是指這樣子,在這個半個鐘頭到一個鐘頭之間,是在調整我的人生,我有沒有跑掉了。

就像小孩子一樣,這個心像小孩子,有沒有跑出去了,現在做功課就把這個心找回來,就把孩子找回來,找回來以後,好了,沒問題,我今天這樣子為了世間事忙碌,但是我還是培養自性善根,培養完畢了可以睡覺,知道嗎?這個反省檢討要很徹底的每天反省,就把自己一天的這種工作忙碌,我們不是為了世間事忙嗎,對不對。那麼在做這種功課的時候,我通通把它找回來。大雞、小雞,大豬,小豬通通抓回來,回到家裡開進籠子裡,關到豬寮裡面,看看這樣可以了,沒問題了,我沒有迷失了,起來,拜三拜。其實這個拜三拜要叫暖身運動,拜三拜是禮,儀軌禮節,做完以後你自己要暖身運動,知道嗎?暖身以後有可能你去沖個澡,然後睡覺。

這個是最完整的功課,它沒有固定哪一部經,但是哪一部經你都有可能去誦,這個叫真實法。

這個四個工作,一百零八拜,大概把今天的情況在拜的時候,反省檢討一下,哪幾個事件。誦經是加持,唸佛修定力,最後再一個鐘頭,靜坐的時候就把所有的事情,洗心革面,要反省檢討嘛,洗心革面嘛,把那不對的,確實的哪裡怎麼樣子,你就會發現說你之所以會受到那個委屈,其實那個人跟你之間早就有過節了,只是你不知道,你會發現那些情況。第二天,因為你發現了,所以你可能跟他對不起,什麼時候什麼時候發生什麼事,我昨天想到了,跟你抱歉。我告訴你,千年冤業一時消,馬上就消掉了。我們就是因為踩着人家而不注意,你只是不注意,但被踩的人他是氣死你了。報老鼠冤樣,對不對,你踩着我還裝作沒事,他認為你裝作沒事,所以有事沒事,咚!捅你下,對不對。那你就會覺得你很委屈,當你想到以後,你一個道歉,就過了,就過了。你之所以會產生踩着人家而不注意的這種現象,我這只是舉例了,其實是你們前輩子就已經結怨了。透過這個事相,你把幾千年的冤冤業業,一次就消解掉,化解掉,這是真的消業障的方法,OK。

摘自海雲和上於2008年馬來西亞檳城之《阿彌陀經》開示

阿彌陀經 - 海雲和上講記 2008開示(第七集)筆記

第二季 第七次網絡華藏工程筆記
主題:阿彌陀經
影片:海雲和上講記 - 2008馬來西亞檳城開示(第七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m987uo-xOA&index=37&list=PLyUPrEyFLitmmf-s94H8HqN-kXv2dPd-k)
日期:2017年12月15日

圓融道

和上經常強調要實踐、反省,另一樣經常強調的東西是要定位。在上一次分享中,我們談到修行的定義,就是解決擺在眼前的困難,這實際上是利用眼前的困難來定位。在第七集的開示中,和上更完整的把圓融道帶出來。如果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就透過圓融道的行法把它發掘、開展出來。

剛巧,在微信的其他頻道也看到和上對圓融道的開示,也是在講彌陀經,可能是我們這次開示後面的部分,但很呼應第七集這個部分,我在這裡一併分享。

圓融道第一要件,信心。這個先假設大家都有,要不不會聽經,不會到這裡學習彌陀經,也不會參加華工。

第二要件,盡形壽做應該要做、你想要做的事,就可以了。能夠發大願、行菩薩行,那是最好。如果不行,還有很多小事可以做。重點是要真的去做,在做的當中,自己要用心摸索、嘗試,自己提著疑情,用心體會,慢慢地,就可以漸入佳境。

要做的事,從自己的性德上、因緣上、興趣上去想、去定位。就算是吃飯也可以,你就去定位日中一食,但要盡形壽的去做,不能破。另外,每天去找,找缺點出來改正自己,也是一個行法。這些都是例子。

如果要問會不會定錯位,和上很明確說的不會!因為法界沒有中心,不會定錯位,你定了位以後,那就是你的中心了。

當遇到困難、挫折,就來到第三要件,歸零,一零八拜。順境,也是一零八拜,榮耀歸三寶,幸福留人間。這是一種內心的淨化工作,隨著工程的進行,我們的靈性會一再地提升,報身一定會出現。

阿彌陀經 - 海雲和上講記 2008開示(第六集)筆記

第二季 第六次網絡華藏工程筆記
主題:阿彌陀經
影片:海雲和上講記 - 2008馬來西亞檳城開示(第六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FN3NjUGo9Y&index=31&list=PLyUPrEyFLitmmf-s94H8HqN-kXv2dPd-k)
日期:2017年12月8日


一、實踐

上次在自由分享時間中,我們談到學習和上開示究竟是學知識,還是學修行,剛好這一集中又有提到。和上非常強調我們個人實踐、摸索的重要性。

他強調他的開示只是一種示範,是他個人的體驗。我們可以參考,然後自己去摸索,發展出自己的思維模式。經過實踐以後提煉出來的東西,才是我們自己的東西,否則只是別人的知識。別人的知識在生死關頭起不了作用。

在開示中,和上分享了一種誦經方法,當誦過一段包含諸佛名號的經文,我們可以合掌,把每一個佛名加上「南無」稱念一遍。像彌陀經這樣的經文,還可以加上各個方位,例如:南無東方世界阿閦鞞佛、南無南方世界日月燈佛,等等。這是用心的一個方法,去感受經文那個法界結構,不單單是誦過就算。

這些開示當作書本讀起來都是知識,但要跟著來做,各人會有各人的感受。

二、法界法身

彌陀經後半部是一段流水文,過去都很容易就讀過,甚至略過,聽過和上的開示,才知道背後所展示的實際是磅薄的法身結構。

法身只有一個,但當中可起著種種作用。這些作用藉著報身來顯現,報身無窮無盡。法界遍滿十方,報身亦遍滿十方。

彌陀經的東南西北下上六方,是語言上的一種簡化表達,它的意思就如十方一樣,即是全方位的意思。

從經文各方佛號的數量來看,會發現東南北下四方都有五佛,西方有七佛,上方有十佛。這裡有三重意思:五為一個小完滿,各方都起碼是一個小完滿。七為突破,突出西方彌陀報身淨土的殊勝,另一方面也強調成就的殊勝。不過,西方成就不是終點,上方十佛的出現提示成就以後要起用、要繼續成長,完滿法身才是目標。

三、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解決你擺在眼前的困難,就是修行。」

眼前的困難就是業,解決困難就即是轉化業。每個人身處的環境、個人的能力、面對的問題都有不同,這些不同造就出各人的特質,不同的生命因素會顯現其中。當中最特出的生命因素、與我們最相應的生命因素,可稱之為相應本尊。

彌陀經中所謂「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其中的一個意思是:一切諸佛中,我們各人都會有一個生命因素跟我們個人相應。而另一個意思是:當我們啟發了一個生命因素、有一個相應本尊以後,一切諸佛都會跟我們相應。

第一個意思,就如從困難中找到自己的本尊,你修行就會找到自己的本尊。這個不難理解。

第二個意思,要去體會。當面對挫折,回到原點,回到本尊處,反省、檢討、傾訴。如果認為是莫名其妙的挫敗,就拜下去,降伏自己。和上的指導是一零八拜,一個挫拆就一零八拜,兩個就兩組,三個就三組。當中因緣的漸變,可以感受到「一切諸佛與之相應」。

自己有堅定的定位、謙下,會更容易把握到人和事的機遇,又或者會吸引到一些人和事的親近。這些都是「有一個相應本尊以後,一切諸佛都會相應」的例子。

2017年12月2日星期六

阿彌陀經 - 海雲和上講記 2008開示(第五集)筆記

第二季 第五次網絡華藏工程筆記
主題:阿彌陀經
影片:海雲和上講記 - 2008馬來西亞檳城開示(第五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sVjDMYj84w&list=PLyUPrEyFLitmmf-s94H8HqN-kXv2dPd-k&index=25)
日期:2017年12月1日

(第一輪)

從第一集來到第五集,四段以「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結尾的經文都解釋過。這是一個大體系,開示由阿彌陀經,到無量壽經,再帶到十大願王,以及胎藏界的法報化。我們簡單的重溫一下。

第一段,主要展示器世間莊嚴。其中的「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池、八功德水,等等,皆在隱喻三十七道品的作用,三十七道品成就出極樂淨土的器世間。

對照無量壽經,極樂淨土是法藏比丘經歷五劫,於二百一十億佛土摘取精華而建構的,這裡亦意味著,三十七道品是最殊勝的修法,最直截了當的修法。

再對照十大願王,「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完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法藏比丘所作的其實跟這段偈頌一樣,遍歷佛土修法,然後以精華建構自己的淨土,亦即是說,這是法藏心法,亦是普賢心法。以三十七道品的應用來成就。

第二段,主要展示眷屬世間莊嚴。淨土的人,有覺醒,心清淨,不雜染,不繞圈子,福報很大。日常生活重在一事,就是供養諸佛。現代講法,即是培養自性善根。

培養自性善根的供養,參考普賢行願品,以法供養最,而法供養即是應用七菩提分: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攝受眾生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提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如果三十七道品是精華所在,這就是精華中的精華。

(第二輪)

第三段,展示出極樂世界環境的殊勝。眾吉祥鳥演和雅音,把一切都歸導到三十七道品的正道中,縱帶著種種習氣,都可從正道中得到疏導。從正道中,能夠慢慢懂得念佛、念法、念僧,培養出對三寶的堅實信心。當中的重點是兩個轉化,一是導向正道,一是導向自性三寶。

吉祥鳥等一切,皆是自然存在,整個淨土環境是一種生態平衡的狀況。

第四段,展示出釋迦佛的報身成就。從法報化的理論來分析,講經說法的那個釋迦佛是化身佛,阿彌陀佛是他的報身成就。光明無量、壽命無邊,福慧雙全,聲聞菩薩弟子無數,通通在講述阿彌陀佛,亦同時在闡述釋迦佛的報身殊勝。

阿羅漢要問死了以後到何處,這裡可見到,化身滅後,是報身成就。我們這個化身修行,一般追求的也是報身成就。和上另外補充提到,如果成就的是法身,那就直接入法界,不入報身淨土。

和上的四段開示,再濃縮,是「心法、供養、轉化、成就」。持心法,修供養,外緣內緣得到轉化,最後成就,這是一個理路。

至於如何入道?開始是什麼?是覺醒。要覺醒最好的方法是反省檢討。想想人生這樣活着有價值嗎?有意義嗎?怎樣活着才對?這是一個開始,各人有各人的答案。

反省檢討,傳統叫懺悔,和上開示的做法是一零八拜,那是培養謙下心的一個方法,謙下,再反省。

這又讓我想起十大願王,禮敬諸佛,一開始就是謙下心。稱讚如來,與佛菩薩相應。廣修供養,與一切眾生、佛菩薩相應。懺悔業障,反省,謙下,回到原點。

一至五集已經是一個很完整的開示,「心法、供養、轉化、成就」,入門是謙下、反省。真切依行,未入法界也起碼能成就報身。

(第三輪)

這一輪,分享一下這星期在工作中聽到的東西,也跟反省檢討有關。

有一天,上司跟我談到一些對使用方來說的工程缺陷。這些缺陷對建造方來說,他們不一定認為是缺陷,只是設計方的問題。但對使用方來說,他們不理會,也很可能不懂理會,究竟是設計缺陷,還是建造缺陷,甚至是偷工減料,總之那問題在使用上會造成或大或小的不便。

談了一下,就談到兩種處事態度。用英文來表達,一種是Do the right things,另一種是Do the things right。翻成中文,Do the right things即是做對的事,Do the things right即是把事做對。兩者好像差不多,但實際有很微妙的差別。

把事做對,即是按本子辦事,總之不犯錯,把事情完成。另一面,做對的事,是否按本子辦事不是重點,當然最好是不犯錯,但重點是對整件事情來說,有沒有把它做得完滿正確。(註:不同角色有不同側重點,他們應該「做對的事」或者「把事做好」會有不同看法。也有的人認為兩者同樣重要。這裡重在談個人對人生的管理,強調「做對的事」)

做對的事,很多時付出的比一般要多,有時或許會有些偏軌,但成果會較好。當然,也不一定沒有失敗,也不一定有預期效果,但那種心態背後藏著的是一份認真。

如果用人生為例,乖兒子乖女兒或許是「把事做對」的代表,但從整個人生來看,這樣的生命有意義、有價值嗎?或許我們犯一點錯,多一點反思,生命會完全不同。

今天看到李工一段很簡短的分享,頭十六個字就是「認真工作,認真生活,不問代價,只問付出」。什麼是認真呢?把心態放在「做對的事」上面,應該就算是認真了。

阿彌陀經 - 海雲和上講記 2008開示(第四集)筆記

第二季 第四次網絡華藏工程筆記
主題:阿彌陀經
影片:海雲和上講記 - 2008馬來西亞檳城開示(第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B9-kiaoh4&list=PLyUPrEyFLitmmf-s94H8HqN-kXv2dPd-k&index=19)
日期:2017年11月24日


這一輪分享,嘗試說一說彌陀經跟圓融道有什麼相通之處。

和上在開示中提到,經文中提及淨土眾鳥都在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其土眾生皆悉念佛、念法、念僧,這當中涉及兩個轉化。一個是從生活中向正道的轉化,另一個是從正道向三寶、生命因素的轉化。而念三寶就是對三寶具足堅強信心的體現。

圓融道第一要件就是對三寶具足信心,從這裡可以看到,傳統上,或者說從基礎佛教的角度來看,圓融道第一要件的培養就是從三十七道品來。

和上在現代開示中談及心靈頻率穩定訓練來與佛菩薩相應,也提到我們自己要習慣與佛菩薩對話、依眾生起願,再而從實踐中體會。這些種種,背後實際上都牽涉了種種對身語意的調整,那些要調整的細節,從基礎看,就是三十七道品的東西。

至於圓融道第二要件,行菩薩道,即是三十七道品的起用,例如應用七菩提分,是生命因素在實踐中成長的一個階段。這些成長反過來又會增強我們對三寶的信心。

信心是基礎,行菩薩道是應用,而應用又會增強基礎,重點都在轉化和生命因素的成長。

第三是歸零,榮耀歸三寶,挫折、走偏的時候也是回歸三寶。

極樂世界有沒有挫折?我想是有的。想一想《無量壽經》,有九品往生之說,就知道那裡有很多生命因素還未完滿、還待成長的眾生。這些眾生都有一定成就、福報,但習氣仍在,就如極樂世界那些雀鳥,也會有大小便一樣。極樂世界其中的殊勝,就在於它容許這些都自然存在,但它可以有一種平衡。「法如是故」,是怎樣就怎樣。

這個世界的環境,很方便的就做到三緣念。緣念道場,即是緣念佛淨土那個環境;緣念法門,就回到三十七道品;緣念善知識,就緣念極樂淨土諸眷屬。就算有挫折,那個淨土也很容易把它導正。

這是我自己用圓融道的架構對彌陀經的一點整理,一種嘗試。

——

我們現在看來的、聽來的,雖然在生活中或多或少也會去實踐,但很多時都未能在生活中完全起到轉化作用,它們大部分也還是知識性的東西。

不過,透過探索、整理、反省,它慢慢會進到我們的生命,然後不知在什麼時候就彈出來,指引我們。指引的時候,就嘗試改變,有的習氣不一定一下子改變過來,但慢慢會減輕,或者警覺性會增強。這些都是開始,重點是浸在裡面,然後問自己,這樣對嗎?可以做得更好?

——

報身,就如我們在生活中有很多角色,有時是兒子、有時是爸爸、有時是上司、有時是下屬,方方面面,不同時間有不同特質做主導,但真身只有一個,法身只有一個。

法身是毘盧遮那如來。
在開始修學時,示現是開敷華王佛。
在正確的修行方向時,示現是寶幢佛。
在成就時,示現是阿彌陀佛。
成就以後起用時,示現是天鼓雷音如來。
一法身,多報身。

——

2017年11月19日星期日

阿彌陀經 - 海雲和上講記 2008開示(第三集)筆記

第二季 第三次網絡華藏工程講稿
主題:阿彌陀經
影片:海雲和上講記 - 2008馬來西亞檳城開示(第三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MrTLVZso-4&list=PLyUPrEyFLitmmf-s94H8HqN-kXv2dPd-k&index=13)
日期:2017年11月17日

(第一輪)

今天我們來到馬來西亞彌陀經開示的第三集。這裡從經文的器世間部分談到眷屬世間部份。當中的一句「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和上提示這就是分段的關節處。在整部經文中,這句話出現了四次。而這也是阿彌陀佛的心法。

在十大願王中,這個心法就是二十八個字:「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完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在無量壽經中,就是法藏比丘花五劫時間,在兩百一十億佛剎中集結其中最殊勝國土的這個修法。

這個心法是最直接的修行路,當中的精華就是三十七道品,它的成就就是極樂世界。

來到這裡,心法已經說了,但如何修呢?如果說修三十七道品的話,又如何修呢?這次開示,佛陀主要跟羅漢開示,如果要強調的是應用佛法,那我們不是羅漢的凡夫,還是在家人,讀了阿彌陀經,反過來就要先看看我們的基礎是什麼。

這個基礎,或許還不是佛教的東西,例如我們的人格性、跟家人、朋友、同事的相處是否和諧等等。簡單講即是五大議題的處理,各方面都要做好,然後再講佛教的基礎,三十七道品這方面。

所有的修法,重點在基礎要做好。這在第一輪先點出。

(第二、三輪及自由分享)

和上在開示中提到一個很實在的修法,「把生活周遭最方便的東西,拿起來就裝著這些寶華去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供養佛,就用生活中最方便的東西。而供養佛的意思,不是狹義的拜佛,而是培養自性善根。至於如何培養自性善根,還是回到應用七菩提分: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攝受眾生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提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這七個。

記得讀地藏經的時候,最令我有感受的是第十三品地藏菩薩的誓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後來我認為,這也是圓融道行菩薩道的心法。不過,這種心法其實很「空」,因為它太廣,實踐中不容易抓要領。現在開示中的應用七菩提分,即是十大願王的法供養,則更清楚、更具體,可以作為摸索的具體指導。

對在家人而言,生活大部分時間都在家庭和工作中渡過,當中如何應用十大願王的法供養,會有很多探索空間。

我是個愛整潔的人,有時候下班回家,見到一片混亂,心裡不是味兒,很多時就會發一陣脾氣,埋怨太太怎麼處理不了。我奇怪怎麼十五分鐘能夠處理的家務,攪了一天也處理不完。後來我覺察到這是過往兩人成長背景不同所致,大家都有自己的習慣,有了孩子後,這些習慣衍生的影響更是明顯。現在,我還會發脾氣,但也試著自己多動手去整理,減少埋怨,讓家裡和諧一點,以後慢慢進步。雖然利益的人只是在家幾個人,但也算是一顆小苗吧。

在工作中,可以多想一下做的事情有沒有人性。雖然背後不免有商業利益考慮,但總有的事情可以帶著人性去處理。

我剛轉到一幢新建的辦公樓做物業管理,那個項目很大,新建的大樓也只是部分完工使用。那還未完工的部分,剛巧在上週發生了工業意外,一位升降機技工因爲意外,掉落了電梯井道,救出來一天後,也因為受傷嚴重而去世了。那些調校設定工序,即使在交付使用後的日常維護中也會遇到,怎樣避免同類意外,改善監管或程序,甚至是時刻的安全教育,除了是電梯公司的責任,也會是大廈管理方將來的責任。那不只是一條人命,還有家人的傷痛。那位去世的技工還有妻兒,上司叫我們想像一下他們的情況。上班時家裡有三個人,晚上只剩下兩人,上至下都要認真想像一下。

如果由技工層面到管理層面各方面都能用心,或許什麼事也不會發生,各人或許也不會覺察到當中的作用。但那份用心,如果忘失了,意外就容易會發生。其實,那份用心要帶著人性才能起作用,起作用的時候,就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一樣。

怎樣在生活中如說修行、利益眾生等等,在家人在實際生活中也可以有方方面面的實踐。從小處做起可以打基礎,也可以培養善根種子。如果想不到怎樣行菩薩道,這也是一個入手處。


阿彌陀經 - 海雲和上講記 2008開示(第二集)筆記

第二季 第二次網絡華藏工程講稿
主題:阿彌陀經
影片:海雲和上講記 - 2008馬來西亞檳城開示(第二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FpZktibSss&list=PLyUPrEyFLitmmf-s94H8HqN-kXv2dPd-k&index=7)
日期:2017年11月10日

(第一輪)

第二集的內容很豐富,在第一、二輪的分享我會分享兩個行法,第三輪講一下彌陀經的殊勝。

第二集裡,和上提到一個行法,跟他講經有關。他的大意是說:「我們要把聽來的整理,整理成一個理論,然後一直講,一直講,講到變成你的東西。這個東西會指引著你,成為你的生命因素。」

這個行法,華工的訓練就包含其中,我們現在就是把聽來的整理,然後分享。在「聆聽、理解、包容」當中,我們去感受別人的體會,在自己的生活中,我們透過實踐去印證所聽來、所體會到的東西。從體會當中,我們可能會對之前的整理再調整。這個過程的重覆,是要提煉出每個人自己的生命因素。

單純吸收回來的是知識,但經過整理、實踐、體會、調整,慢慢會變成我們的生命因素。當我們重看經典,當中的解讀會因著我們生命的成長而不同。

論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當中這個「習」字,就是在生活中練習、實踐的意思。不是把知識重覆又重覆的溫習記入腦,而是要把學來的應用實踐,再自己去體會,變成自己的東西。當重讀這句「不亦樂乎」,才能有所感受。

紅樓夢我怎樣也看不完,但人家說,不同的年紀看,會有不同的體會。這裡也反映出生命體會跟經典解讀的關係。

佛教經典、和上開示這類宗教體驗更是如此,我們可以懷疑,但同時可以自己去實踐,自己去印證。有生命的體會,才會有真正的法喜。這不是跟「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相通嗎?

(第二輪)

這輪分享談談和上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的解讀,再帶出七菩提分的行法。

「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那個「七」,可解讀為七菩提分。七菩提分有「欄楯、羅網」的作用,隔斷紅塵的干擾,同時也如「行樹」般建設,開展自性淨土。這個「七」要提三次,表法是重重無盡。(三這個表法,我們在藥師經的分享中也提過。)

這個七菩提分,我們見到的是它的作用,「欄楯、羅網、行樹」,那是應用七菩提分。應用七菩提分即是十大願王中的法供養,而那個法供養,即是經文所提的: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攝受眾生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提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這七個。

一般理解的法供養是講經說法,但在普賢行願品的開示中,和上提過,經文中「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後面那七個供養,才是法供養的具體意思。至於講經說法,它其實是稱讚如來。就像釋迦佛講說阿彌陀經,經文後面的表述也是說釋迦佛,乃至六方佛的說法都是在稱讚阿彌陀佛。

「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再加上「四寶周匝圍繞」,四寶可以是四無量心、四攝法,總之是佛陀正法,那已經意味著一套行法。那就是把七菩提分、四無量心都融入到生活中。

雖然說來容易做來艱難,但在心裡把七菩提分、慈悲喜捨存養起來、在實際生活中盡可能把它們實踐,不斷檢討、調整,人生自然會慢慢改變。

(第三輪)

經過和上的開示,阿彌陀經一直展開,把三十七道品都帶了出來。極樂世界的燦爛莊嚴都是建基於三十七道品而成就的。

在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的前身法藏比丘在五劫中摘取了二百一十億個佛土的殊勝而成就彌陀淨土。對照小本阿彌陀經,二百一十億個佛土當中,最殊勝精華的部份,就在三十七道品當中。可以說,三十七道品就是最直截了當的修法。外道的方法或許也可以開發生命的體驗,但它們很可能會繞彎路。佛陀正法的殊勝之處,就在於它直截了當。

而阿彌陀經用於表法的語言模式,它沒有把三十七道品直接說出,全部都是用很形象的描述去展示。那重意義在於帶出三十七道品的應用。所以說阿彌陀經是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的轉折,亦即是基礎佛法到應用佛法的轉折。

阿羅漢去到極樂世界,以後就是佛法的應用。一心不亂的來到極樂世界,之後開展的也是佛法的應用。在佛陀的僧團中辦道,成長以後,重要的是應用。不是真的等到死了以後再去極樂世界學習,然後再回來度人。辦道、成長、應用,可以同時在這一生當中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