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7日星期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 海雲和上講記 2007芝加哥開示(第七、八集)筆記

第三季 第四次網絡華藏工程筆記
主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影片:海雲和上講記 - 2007芝加哥開示(第七、八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o01WZruCeo&index=39&list=PL28B7016A4A85FB)
日期:2018年3月1日

(第一輪)

農曆新年,先祝大家新年進步、身體健康、菩提不退!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普門品,內容是海雲和上2007年開示的第七、第八集。經文部分,是三十三應身以後的一段。從三十三應身以後的一段,即是佛陀讚嘆觀世音菩薩為施無畏者的一段,到重頌部分之前的長行文,它可以獨立抽出來看、抽出來讀。今天我集中談這部分經文。

第一段經文: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這裡總結了前文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三應身渡眾的方法,接著是佛陀對觀世音菩薩的讚嘆。這裡也實際上總結了觀世音這個生命因素的三個特質。

第一,「以種種形,游諸國土」。這個生命因素會因應不同情況發揮作用,應以什麼形態示現,就以什麼形態示現。這也是四攝法的「同事」。從另一個角度去演釋,這個生命因素就在各個生命之中,無處不在。

第二,「以種種形,度脫眾生」。從三十三應身的經文可見,觀世音這個生命因素,會中和一切苦難。不平衡的地方,觀世音都令它平衡,而且是全方位的。這裡「以種種形」也可以演譯為全方位。

正面來說,全方位的平衡,即是指觀世音這個生命因素成長的同時,也會帶動其他的生命因素同時成長。

我們供養觀世音菩薩,即是培養自己生命中這個內在平衡的生命因素,從而去除苦痛、激發成長。是故「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第三,「施無畏者」。觀世音這個生命因素可以在遇事時帶來冷靜,在冷靜中摸索出路。這裡我的感覺就像小時候,有事就叫媽媽一樣,但這裡是呼喚自性這個媽媽,讓她帶給我們溫暖平靜,把畏懼、扭曲的心穩定下來,再而謀求解決辦法。

短短一段,定義了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

(第二輪)

第二段和第三段,原文就像小說情節一樣,和上把它解說得很精彩,提示我們不要真的當成小說輕易放過。

這裡講兩個生命因素的融和,而這個融和是透過供養來成就的。我們來看經文: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無盡意代表著生命中永恆、無盡的一個因素,他「解頸眾寶珠瓔珞」,是要把生命中最重要的、最尊貴的拿出來。透過這個做供養具,起法施供養。對菩薩來說,「眾寶珠瓔珞」可喻意為法門。如果運用十大願王的語言模式,這個法施供養就是帶著七菩提分同時起用。這裡,即如以重重無盡的七菩提分法培養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

簡單幾句,讀過去是幾秒鐘,行法上卻是重重無盡。和上在解說時也順帶提出,如果要按此起壇修法,是不容易的事,第一個要有空間,第二,要齊備法本、護法和當機眾。當中的當機眾包括真正的功德主和當機眾行者。

再來看經文,「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和上的解說是兩個生命因素的融合有一個磨合期。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當以七菩提分法去培養觀世音這個生命因素,過程中會有挫折、阻礙,不一定一帆風順。

「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這是一種堅持,不退轉的表現。只要是堅持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阻礙最後都可以掃除,轉化正反對立為圓融。

無盡意這個生命因素與觀世音這個生命因素的激盪,牽引出下一段佛陀出場,這是普門三聖的一個場面。我留待最後一輪分享。

(第三輪)

上面提到兩個生命因素的融合,第三段講融合後的迴向、境界和成就。我們看經文: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 [目*侯] 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當無盡意菩薩一再堅持供養觀世音菩薩,最後引出的是佛陀。這裡的喻意,是無盡意與觀世音這兩個生命因素的融合即是佛陀的成就。而經文中佛陀說的一段話,可以見到這個生命因素的融合是建立在觀世音菩薩的悲心上,以觀世音悲愍眾生的基礎,「受是瓔珞」。

當觀世音菩薩接受這個供養,或者說與無盡意這個生命因素融合後,即「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這裡意涵兩個生命融合後的兩種狀況,一是兩個生命因素的融合後,一迴向即成就佛果,二是成就佛果的同時亦接通一切佛境界。成就佛果,也通一切佛境界,神力自在。

來到這裡,我們看到這三段構成一個很完整的核心。第一,它總結了觀世音這個生命因素的作用。第二,它簡述了行法重點,用現代語言來說,即是依於對眾生的悲心,去行七菩提分法供養。而這個法供養,倒過來也會培養出對眾生的悲心,起觀世音的作用。當中或許有挫折,但堅持下去就可以得到成就。第三,它預示了這個行法的佛果,而這個佛果是融通十方三世諸佛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